2022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朔州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稳定发展,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量收缩,平均工资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就业格局基本稳定,能源城市特色鲜明 

  (一)三次产业人数缩减,就业总体格局稳定 

  2022年,全市遭遇严重的疫情影响,三次产业就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量有所收缩,就业结构基本面维持。2022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18.05万人,比上年减少0.78万人,同比下降4.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0.16万人、8.62万人、9.2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上年减少0.02万人,下降13.1%;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0.23万人,下降2.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0.53万人,下降5.4%。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0:47.0:52.0演变为0.9:47.7:51.3。显而易见,全市就业总体格局基本稳定,“三二一”形势继续保持。 

  (二)五大行业位次坚挺,就业人数比重较高 

  2022年,全市国民经济19个行业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处于前五位的分别是采矿业5.62万人,教育2.35万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24万人,金融业1.22万人,制造业1.21万人,五大行业全部沿袭上年位次。其中采矿业处于绝对优势,稳坐行业老大位置。该行业产业基础雄厚,稳就业作用突出,加上国家政策支持与推动,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就业人数比重看,上述五行业就业人数共有12.65万人,占全行业总人数的70.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就业人数占到全行业的31.2%之巨,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依然是全市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三)四个行业逆势上扬,凸显疫情经济特征 

  2022年,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全市有四个行业就业人数继续增长。依照增长速度高低排列,分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71.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2%),采矿业(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这四个行业就业人数共6.47万人,比上年增长3.8%,疫情形势下,表现出其独特的发展态势,为舒缓社会情绪和经济补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四)行业就业差异明显,最大差距百倍之巨 

  2022年,全市19个行业就业人数差异明显,统计分组观察:A组即5万人以上的有1个行业即采矿业5.62万人;B组即2万人以上不足5万人的有2个,分别是教育2.35万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24万人;C组即1万人以上不足2万人的有3个,分别是金融业1.22万人,制造业1.21万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01万人;D组0.1万人以上不足1万人的有10个,分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0.90万人,建筑业0.77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0.69万人,批发和零售业0.52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43万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28万人,房地产业0.18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17万人,农林牧渔业0.16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11万人;E组即0.1万人以下的有3个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07万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06万人,住宿和餐饮业0.04万人。 

  由此可见,2022年全市19个行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采矿业超过5万人,最少的住宿和餐饮业仅有0.04万人,与上年比较,两个行业的位次依旧。但采矿业比住宿和餐饮业多出5.58万人,就业人数比例为137:1。而上年两者差距更大,差异比例为142:1。 

  二、高质量发展效果初显,劳动工资增长较快  

  (一)经济发展惠及民生,逾八成行业工资增长 

  2022年,朔州市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 

稳中有进,经济总量再创新高,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3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8.2亿元,同比增长36.1%。经济稳定发展和财力逆势增强,为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提供了良好条件。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达到91215元,同比增长13.8%。国民经济19个行业中,有16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覆盖面逾八成(为84.2%。)。  

  (二)平均工资阶梯增势,不同行业差异明显  

  2022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普遍增长。分行业观察,表现为阶梯状增势。 

  平均工资增长的16个行业,分组来看,有三级阶梯。第一阶梯,高速增长的行业3个,均在15%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31.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7.1%,采矿业增长16.9%。这三个行业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第二阶梯,中速增长的行业11个,幅度在5%至15%之间。分行业增长情况是:卫生和社会工作12.0%,教育11.9%,金融业11.3%,住宿和餐饮业10.6%,建筑业1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3%,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0%,批发和零售业8.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7.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9%,制造业6.4%。第三阶梯,低速增长的行业2个,增长速度在5%以下,分别是农林牧渔业2.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7%。 

2022年,全市采矿业主角煤炭行业贡献突出,该行业克服疫情影响,千方百计挖潜增效,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0.6%,占全市比重89.6%,拉动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2022年原煤产量2.2亿吨、连续27年保持全省第1、全国前列。相应地,行业平均工资持续增长,推动全市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继续上扬。  

  (三)工资绩效调整助力,相关行业工资增长较快  

  2022年,朔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36.1%,高于全省21.8%的平均增长速度,增速居省第五,远高于相邻的忻州市(增长28.3%)和大同市(增长12.0%)。受工资绩效调整等因素影响,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教育行业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平均工资分别达到73008元、74804元,同比分别增长11.9%、7.8%,为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全省范围横向比较,平均工资位次前移一位 

  2022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91215元,同比增长13.8%,平均工资水平比全省的90495元高出720元,增长速度比全省的9.8%高出5.0个百分点。 

  从总量看,位次前移。2022年朔州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水平91215元,全省11个省辖市中由上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省会太原市(103008元)。与相邻城市相比,比大同市高出4505元(上年是低2268元),比忻州市高出11241元(上年是高出7878元)。 

  从趋势看,增势强劲。2022年朔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13.8%,增长速度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第一名长治市(增长14.3%)。与相邻城市比较,比大同市的9.0%高出4.8个百分点,比忻州市的10.7%高出3.1个百分点。 

  三、劳动工资喜忧参半,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全市工资水平仍然偏低  

  朔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全省处于上游位置,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2022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912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14029元)低2281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0%。全市最大行业采矿业平均工资,相当于全国行业水平的103.1%,可以说是略高一些。全市第二三大行业的教育与公共管理两大行业的平均工资分别为73008元、74804元,分别为全国相应行业平均工资水平(120422元、117440元)的60.6%、63.7%。可见,平均工资水平差距非常明显。 

  (二)经济发展与工资水平不相适应 

  经济发展与就业者工资收入增长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突出。2022年,朔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速度高达13.8%,当年全市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仅为1.0%。上年度(2021年)平均工资增长11.0%,而经济增长率为9.8%。 

  朔州市是一个能源型城市,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时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由于地处内陆深处,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创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尽管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内陆思维的惰性、思想解放的缓慢,缺乏相应的根本性的体制机制突破,如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比相匹配等诸多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因而,也就造成许多需要在改革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的固有性沉淀性衍生性问题和矛盾。同时,也给未来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三)服务业滞后导致相应产业就业少、工资低  

服务业发展滞后,全市服务业就业人员总量少、工资水平相对较低。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数只有0.06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13.3%,年平均工资124744元,同比增长2.7%%;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员0.04万人,增长7.2%,年平均工资39271元,同比增长10.6%,两大行业不仅就业人数少,而且平均工资均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 

  (四)疫情影响多个行业就业人数下滑 

  2022年严重的疫情灾害几乎冲击了社会经济各个领域, 

  多数行业就业人数呈缩减态势。全市就业人员与上年比较,国民经济19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人数缩减,其行业个数占行业总数比重逾七成。其中,就业人数降幅10%以上的有5个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约40%),建筑业(下降29.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21.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下降13.3%),农林牧渔业(降幅13.1%)。 

  (五)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从2022年分行业门类看,全市年平均工资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采矿业125334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24744元,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业117577元,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7.4%、136.8%、128.9%。年平均工资最低的3个行业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2590元,住宿和餐饮业39271元,房地产业49439元,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5.7%、43.1%和54.2%。 

  最高和最低的行业年平均工资之比为3.846:1,而上年的这一比例为3.528:1,差距比例有扩大之趋势。  

  四、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多支柱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 

  朔州是全国著名的能源大市,应当立足全市能源产业优势,加快绿色煤炭转化步伐,坚定不移走煤炭智能化、生态化、集约化的路子,全面提升采矿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增强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以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全方位扩大就业队伍。紧紧围绕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延长和扩大产业链条,增强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针对存在短板如城市基础薄弱、制造业规模小、服务业不够强等,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逐步加以解决。从而,为劳动工资增长打好坚实基础。 

  (二)不断完善分配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遵循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水平。健全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劳动者工资收入稳定增长,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  

  (三)完善工资增长机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调动劳动者工作积极性。 

经济发展与就业人员工资实行挂钩,经济发展快慢与工资增长幅度相适应,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工资增长机制。 

建议地级市可以出台工资增长指导性意见。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经济增长情况对就业人员工资收入相应予以调整,譬如年经济增长率5%,工资收入相应上调5%,如果出现经济下降情况,相应地予以下调。经济利益与工资收入挂钩,更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四)着力构筑法律屏障,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依法保障工资收入 。 

  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思想,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细化工资支付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依法保障劳动者收入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拓展收入覆盖范围,加强监督管理,缩小收入差距。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工资分配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