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审计执行主体分类

按审计活动执行主体的性质分类,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

1-政府审计

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在我国一般称为国家审计。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包括国务院设置的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厅(局)两个层次。国家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有资产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各国政府审计都具有法律所赋予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强制性。

2-独立审计

独立审计,即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也称为民间审计。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在发布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指出:“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

独立审计的风险高,责任重,因此审计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审计方法的变革都基本上是围绕独立审计展开的。

3-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由本单位内部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施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

这种审计具有显著的建设性和内向服务性,其目的在于帮助本单位健全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它以增加价值和改善营运为目标,通过系统、规范的手段来评估风险、改进风险的控制和组织的治理结构,以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

按财务审计分类

1-运作审计(作业审计):

检讨组织的运作程序及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及效益。

2-履行审计(遵行审计):

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

3-财务报表审计:

评估企业或团体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一般由独立会计师进行。

4-信息科技审计:

评估企业或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可靠性及一致性。

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

按审计实施时间相对于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前后分类,审计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1-事前审计:

事前审计是指审计机构的专职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发生之前所进行的审计。

这实质上是对计划、预算、预测和决策进行审计,如:

♦国家审计机关对财政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的审查;

♦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盈利预测文件的审核,内部审计组织对本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计划的科学性与经济性、经济合同的完备性进行的评价等。

开展事前审计,有利于被审单位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保证未来经济活动的有效性,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一般认为,内部审计组织最适合从事事前审计,因为:

♦内部审计强调建设性和预防性,能够通过审计活动充当单位领导进行决策和控制的参谋、助手和顾问。

♦而且内部审计结论只作用于本单位,不存在对已审计划或预算的执行结果承担责任的问题,审计人员无开展事前审计的后顾之忧。

♦同时,内部审计组织熟悉本单位的活动,掌握的资料比较充分,且易于联系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有条件对各种决策、计划等方案进行事前分析比较,作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意见。

2-事中审计:

事中审计是指在被审单位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审计。

例如,对费用预算、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通过这种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尽早纠正偏差,从而保证经济活动按预期目标合法合理和有效地进行。

3-事后审计:

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之后进行的审计。

大多数审计活动都属于事后审计。事后审计的目标是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见证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评价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效益状况。

按审计技术模式分类

按采用的技术模式,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

这三种审计代表着审计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但即使在审计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也往往同时采用。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审计技术模式,在会计报表审计中最终都要用到许多共同的方法来检查报表项目金额的真实、公允性。

1-账项基础审计:

账项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它是指顺着或逆着会计报表的生成过程,通过对会计账簿和凭证进行详细审阅,对会计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逐一核实,来检查是否存在会计舞弊行为或技术性措施。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特别是专门的舞弊审计时,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作出可靠的审计结论。

2-系统基础审计:

系统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它建立在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上。

即首先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和评价,当评价结果表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且运行有效、值得信赖时,可以在随后对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工作中仅抽取小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相反,则需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这样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有利于保证抽样审计的质量。

3-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

采用这种审计技术时,审计人员一般从对被审单位委托审计的动机、经营环境、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出发,利用审计风险模型,规划审计工作,积极运用分析性复核,力争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按照执行地点分类

按执行的地点可以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

1-报送审计:

报送审计又称送达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将需要审查的全部资料送到审计机关所在地就地进行的审计。

他是政府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重要方式。

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力;

缺点是不易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问题,不便于用观察的方法或盘点的方法进一步审查取证,从而使审计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2-就地审计:

就地审计又称现场审计,是审计机构派出审计小组和专职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的审计。

它是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