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朔州中支积极发挥人民银行职能优势,加强窗口指导,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全面强化金融支持,推动循环经济成为经济转型新引擎,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信贷窗口指导,引导金融资源向循环产业集聚。年内,中支根据朔州市转型综改行动计划,制定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年度指导意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从推动融资量的增长向促进经济调结构质的提升转变,并辅以专项货币政策建议书的形式,加强对全市金融机构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指导力度,引导有限的金融资源向全市循环产业和实体经济集聚。12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当年新增43.26亿元,增长9.21%,新增存贷比达到159.3%。
(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建设。一是建立了朔州市循环经济项目库,吸纳省级重点工程92项,市级重点工程174项。按照循环产业贷款增长30%的信贷支持目标,2014年12月末,引导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266个转型综改重点项目投放信贷资金37.86亿元。二是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民生金融服务方式,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在朔州中支指导下,山阴县太行村镇银行创建“驻乡农贷中心”服务模式,将农民和涉农企业有效抵押物全部纳入可贷款抵押品范围进行贷款投放,推广“畜—饲—沼—粮”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当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3.5亿元。朔城区蒙银村镇银行通过成立“支农突击队”开展到村、到户上门金融服务,大力拓展“乡情通”农户信贷和“绿原通”联保贷款业务,累计为2158户农户和农业企业投放贷款6.55亿元,有效满足了农户规模养殖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贷款需求。三是积极应对煤炭企业亏损严重,经济增速下滑的不利形势,中支多方推动全市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融资租赁业务大力支持煤炭企业循环发展,“煤炭生产——原煤和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为轴线的四大循环产业链,破解了资源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生俱来的环境污染难题。2014年12月末,全市银行机构对煤炭企业共投放融资租赁业务资金56亿元,当年新增251%。《金融时报》2014年12月2日10版以《融资租赁显身手—山西朔州市金融机构支持煤炭行业逐步走出“冷市场”》为题进行了报道。
(三)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增加实体经济转型融资总量。一是联合朔州市金融办建立了“五位一体”的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共设计11个主要板块和14家银行业机构融资分平台,录入省、市重点项目120个,规模以上企业信息65家,中小微企业信息210家,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信息19家,担保、评估等金融中介机构信息12家,首次实现了政、银、企三方网上信息互通,致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积极推动市级和县级开展政银企融资洽谈,增加企业融资量。2014年12月末,中支已累计组织政银企融资洽谈3次,40多家企业与银行达成贷款合作意47.35亿元。
(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降低涉外企业成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年内,中支把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作为一项利民生、稳增长、促循环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组织学习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相关规定,编印《跨境人民币业务知识宣传手册》,领导、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和监管服务合作机制,采取“点对点”宣传、“面对面”交流和重点企业“上门服务”等方式,推动了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深入开展。辖内一家电力企业为归还贷款需向香港股东借款,并打算美元结算汇入境内,中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门抽调人员,上门为企业讲解跨境人民币结算知识和结算优势,在得到企业认可的情况下,为该企业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2亿元,降低结售汇成本760万元。恒天然(应县)牧场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应县后,朔州中支专门组织人员现场办公,为企业落户朔州提供强力政策支持,并帮助企业汇入资本金3.35亿元,降低结售汇成本1273万元。
二、主要成效
(一)信贷支持量的增长,推动了全市经济调结构质的提升转变,实现了循环经济高端化,使循环经济成为地方经济转型的新引擎。2014年,朔州中支指导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列入规划的32项煤炭工业转型及循环经济重点项目、234项综改转型重点项目新增投放37.86亿元,配合市政府设立的1亿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撬动循环产业和综改转型产业发展,增强了全市经济转型建设成效。年末,全市循环经济产值达到736亿元,建成并投产的100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完成产值140亿元,已投产的煤矸石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秸杆发电、垃圾发电等一大批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404.85万千瓦;全市有9个综改转型项目被列入全省“百日百项”工程,朔州市作为全省唯一地市,打造的粉煤灰、煤矸石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试范基地被列入了国家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并被国家工信部命名为“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之一。
(二)创建了“五位一体”的朔州市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实现了政银企无缝对接,促进了三方共赢发展。2014年末,搭建的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共收录中小微企业、个人融资需求信息60多条,银行业金融机构接收平台推荐信息后,按照规定流程共投放信贷资金2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有效增强了银企合作,推动了企业、银行和地方经济共赢发展。
(三)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新模式,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资金需求,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2014年,朔州中支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采用“回租”、“直租”的方式,灵活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当年投放资金56亿元,对支持煤炭企业积极应对煤炭“冷市场”,促进煤炭行业持续支撑地方经济转型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而且该业务不计算资产折旧,不关注设备的新旧程度,也不局限于大型固定资产,业务流程少,手续简便,效率高,期限长,并可分期支付融资款项本息,增加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的同时,有效缓减了煤企经营负担和还款压力,
(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涉外企业产业循环化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2014年,朔州全市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19.55亿元,业务涵盖资本金汇入、国外借款、贸易收付、融资租赁、利息支出、捐赠等十多个类别;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的同时,累计为企业降低结售汇成本6000多万元,惠及煤炭、电力、农牧等多个行业的企业。特别是恒天然(应县)牧场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引入投产后,预计可年转化玉米饲料1亿公斤,转化秸杆3亿公斤,生产优质有机肥10万吨,而且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地力,减少土地污染,增加农业循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