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内人头攒动,由当地多部门联合发起的“时间与温度修复的沉‘晋’之旅——崇福寺站”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朔州市气象局、崇福寺文物保护所、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通过科普展览、气象观测体验、古建祈福等环节,吸引近千名市民游客参与,将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融入公众日常生活。

互动体验:从“看”到“做”,公众成保护行动主角

上午9时,崇福寺前广场的“气象与古建知识科普展区”率先开放。科普展板以图文形式展示了朔州市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揭示了温度、湿度、降水等气候变化因素对山西古建筑的侵蚀案例,工作人员向公众发放《气候变化下文化遗产保护科普手册》,并讲解木构建筑的保护难点。“以前只觉得古建筑好看,今天才知道它们面临的威胁这么复杂。”参观的市民表示。

在气象观测互动区,朔州市气象台设置的温湿度监测仪、微型雨水收集系统等设备成为焦点。公众可亲手操作仪器,读取降雨、风速等数据。此外,最受欢迎的环节当属“气候修复师”挑战。参与者需回答15道与气候变化、古建保护相关的题目,答对80%题目的参与者可获得一枚木制“气候祈福牌”,写下自己对美好生活和文化遗产的祝愿。活动开始仅一小时,200枚祈福牌便被领取一空。

千年智慧对话现代挑战

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崇福寺文物保护所讲解人员带领公众参观了这座古建筑群,“古人在屋脊弧度和窗棂样式设计都会考虑到当地气候的特征,这些都是古建筑适应气候的智慧”。

山西省现存元代以前木构建筑占全国总量逾80%,其中朔州崇福寺、佛宫寺释迦塔等均为国宝级文物。2024年,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文物保护局和文物发展基金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气候变化下文化遗产保护宣言》,此次公众活动正是宣言的落地实践之一。

多方联动:探索“文化+气候”保护新模式

据悉,本次活动除公众参与板块外,还举办了专家圆桌讨论,来自朔州市文旅、气象、文保部门与科研机构等多个领域的代表展开交流。

主办方表示,未来将以崇福寺为起点,在山西全省开展系列主题活动,2025年计划在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小西天等地开展“时间与温度修复的沉‘晋’之旅”系列活动,推动建立古建筑气候风险监测网络,让气候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