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0014349/2022-03096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商贸、海关、文化旅游
发文机关: 朔州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年09月20日
标      题: 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朔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朔政发〔2022〕41号 发布日期: 2022年09月30日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2-03096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商贸、海关、文化旅游
发文机关: 朔州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年09月20日
标      题: 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朔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朔政发〔2022〕41号
发布日期: 2022年09月30日
主  题 词:


朔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朔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

发展规划》的通知


朔政发〔2022〕4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朔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朔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朔州市人民政府

2022920

此件公开发布


朔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总结与回顾


一、“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文化事业扎实有序推进

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朔州市“两馆一站”(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置覆盖率100%,现有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三个市级公共文化场馆,其中,市图书馆、市文化馆为部颁一级馆,市博物馆为三级馆。六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设置率达100%,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右玉县均建有博物馆。全市69个乡镇(街道)建起了乡镇综合文化站,1166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设置率达100%

重大主题文艺活动和主题演出精彩纷呈。“十三五”期间,组建成立了朔州长城交响乐团,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服务,深入市区和各县完成了上千场文化惠民演出。创作生产了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朔城区《寻梦桑源》和怀仁金沙滩《忠魂》实景演出以及应县“金唢呐”八音竞技大赛等,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十三五”期间,出台多项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多项文物保护举措,重点开展以“文明守望工程”为核心的多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及地下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完成了山阴广武长城“月亮门”的抢救和保护性修复工作。印发并实施了《朔州市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了《朔州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保护条例》。依据《省定文物专项考核指标》,加大了对县(市、区)文物工作的考核力度,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广电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投资建设了朔州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的高清数字化项目,己具备高标清同播的基本能力。初步完成基层广电网络建设,各县(市、区)成立融媒体中心,数字化广电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同时“十三五”期间大力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完成了城市宣传片《塞上绿洲美丽朔州》的制作。

(二)旅游业发展持续向好

旅游质量效益持续稳步提升。全市接待游客量从2016年的1717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3538.2万人次,年均增长约25.8%;旅游总收入从2016年的160.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16.3亿元,年均增长24.1%;人均消费2019年达到894元。入境旅游人数、收入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旅游市场规模连年扩大,全市游客量持续上升,现已进入质量提升阶段。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市接待游客量仅2038.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59亿元,同比下降42.4%56.2%,但旅游业长期向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没有变。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构建。旅游交通体系日益完善,“朔州号”动车组(怀仁东至太原南)正式开通运行,标志着朔州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高速发展快车道。右平高速公路通车,缩短了朔城区至右玉的车程,极大地改善了朔州路网结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不断提升,完善了全市旅游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和“朔州旅游”微信服务平台,新建及改(扩)建206座旅游厕所;依托长城旅游1号公路建设,沿线景区道路、标识标牌、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配套工程不断完善。

旅游市场营销稳步拓展。“十三五”期间,朔州旅游营销政策不断完善,旅游营销投入持续加大。广泛利用新媒体、社交网络的新力量,突出策划宣传“右玉精神”“朔州绿”“千古奇塔”“长城博览在山西、精品揽要在朔州”等朔州地域特色旅游资源。成功举办了20192020年、2021年三届塞上朔州长城旅游节、《人说山西好风光》电视竞演、大型旅游推介晚会《长城在望》等。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主题推介会,推动山西右玉、浙江安吉、河北塞罕坝林场、陕西延安、新疆阿克苏5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立“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联盟”。

(三)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坚持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同步推进协同发展,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试点和重点发展产业。“四好农村路”覆盖率达到100%。设施养殖占到85%以上,草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来自畜牧业和饲草业比重超过50%。右玉县、平鲁区和山阴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市256个村2637558778人实现脱贫。全市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7个,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村162个,全市1166个村实现全面清洁,完成改厕60509座。朔城区荣获“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称号。怀仁市鲁沟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东神头等6个村被评为省级首批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马营河、杀虎口等9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朔城区老城大营街青荷轩、右玉县新城镇邓村桃花源农庄等8家旅游驿站入选全省首批“长城人家”。全市发展农家乐32家,乡村客栈9家,形成以采摘赏花、民俗体验、田园风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23条。

(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初具规模

十三五”期间,朔州市深入贯彻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大力实施“生态立市、稳煤促新”发展战略,坚持“举右玉龙头、走生态之路、打长城品牌”旅游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长城旅游板块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边塞文化、马邑文化等特色文化,重点打造应县木塔、右玉杀虎口、山阴广武长城、怀仁金沙滩等景区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质量,努力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和农业的深度融合,成功入列2019年全国十大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城市。2020年,朔城区被授予“中国最佳康养旅居度假名区”荣誉称号。

(五)创新体制改革激发各方活力

十三五”期间,朔州市完成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成立文化和旅游局;按照国家和山西省有关政策,积极推进朔州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以市文化市场执法大队为主体,全面整合原市旅发委、朔城区、平鲁区三支执法队伍,实现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同城一支队伍;深化国有旅游景区改革,积极推进涉旅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编制《塞上(朔州)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全市经济转型综改得到进一步推进。旅游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加大了对人员密集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点景区和游客集散地安全生产检查力度,旅游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二、“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旅业态结构单一。文旅产品多为静态的观光类文旅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缺乏市场需求的体验性强的休闲度假类文旅产品,现有文旅产品与周边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尚未形成具有强烈消费认知的旅游形象及龙头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建设不健全。国家级A级景区数量较少,仅占全省A级景区的2%。全域文旅空间发展失衡,游客过度集中于应县木塔、杀虎口、广武长城等核心景点,周边优势资源未充分挖掘利用。全市文旅业布局有待进一步整合调整,需要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优势与内涵,提升文旅品质,优化全域旅游空间。

文旅服务配套设施滞后。文旅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滞后,服务体系不完善。高品位旅游需求与低层次旅游开发存在结构性失衡,吃、住、行、游、购、娱、信息、安全“八大要素”尚不完备。景区停车场、公共厕所、标牌标识、景区道路、游客服务中心、讲解员等配套设施和服务有待完善提高,旅游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尚未形成对内大贯通、对外大开放的立体交通格局,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亟需解决。

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朔州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长时间、高强度开采挖掘,导致地表塌陷,植被遭到破坏。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高品质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脆弱的生态环境,是朔州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

三、“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

高质量发展成为文旅发展新主题。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对文旅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人民对于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旺盛,文旅业迈入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诉求。提升全行业的服务与经营水平,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价值,加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确保旅游项目和产品的精品化,成为“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深度融合激发文旅发展新活力。文旅产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将加速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深度融合。通过“文旅+”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融合和深化改革,将形成更大规模、价值链条更长的全产业链结构。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价值,丰富文旅产品内涵,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引领文旅产业新发展。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将对文旅产品生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实现全方位的革新。满足市场精准供给的更多新业态将应运而生,科技创新将全面赋能文旅业态新变革。

乡村振兴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旅产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农旅融合丰富了文旅产业发展内涵,逐步构建文旅引导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地区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旅游空间的新格局。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与定位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指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弘扬右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全力打造“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的战略目标,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挖掘厚重的长城文化、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避暑环境“三大优势”,抓好朔州老城(崇福寺)景区品质提升、桑干河生态经济带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提档升级“四大工程”,打造右玉红色文化、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广武长城、西口古道、安太堡露天煤矿、峙峪猎马人、崇福寺、金沙滩、神头湿地、玉龙赛马“十张文旅名片”,构建“文旅+”产业融合体系,把朔州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塞上风情旅游目的地和北方知名的生态康养避暑旅游胜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保护与开发相协调。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统筹安全与发展、保护与利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使朔州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区域样板和文化保护传承的典范。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系统集成,发挥整体效应,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

坚持融合发展和相互赋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探索文旅融合的路径和方式,用政策促融合,用改革促融合,用市场促融合,用创意促融合,用科技促融合。积极推进“文旅+”“+文旅”,破除制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相互赋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三、目标任务

文化发展。“十四五”期间,通过一系列政策、标准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巩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根基;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提质扩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品质化水平。文化和旅游服务更加丰富多样,精准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和旅游设施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文旅服务普及率、社会力量参与率、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新的水平。

旅游发展。推进国家A级景区提质扩容,实现各县(市、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全覆盖;构建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树立文旅新形象,培育产业新热点;强化文旅市场综合监管,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集散服务配套,为文旅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实现接待游客量与旅游收入的中高速增长。

四、空间布局

根据朔州市文旅资源分布特点及未来市场的产品体验需求,统筹城镇、水系、交通等资源建设,通过朔州市文化旅游“一核、两带、三龙头、五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打造,进一步突出朔州在晋北城镇圈的地位与特色,与周边的大同、忻州等城市进行错位发展和借势发展。

(一)一核

朔州市文旅发展核

以朔州老城(崇福寺)景区为核心,依托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重点突出马邑文化、古城文化,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塑造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完善城市休闲度假空间,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打造朔州综合服务中心、旅游营销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休闲娱乐中心,不断吸引游客并向旅游目的地疏散,将朔州区打造成为晋西北旅游集散地。

(二)两带

1.长城文化旅游带

长城文化旅游带涵盖境内外两条长城。外长城从平鲁区北墩村起,经右玉,到左云、大同;内长城则由偏关县老营丫角墩入境,经利民堡、南西沟、石湖岭、阳方口、广武城,沿山阴县境南、东部到平型关,接河北省的内长城。

长城文化旅游带依托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朔州段),串联沿线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杀虎口等优势景区和沿线美丽乡村,紧扣长城文化主题,规划发展特色民宿、农业采摘、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

2.桑干河生态经济带

桑干河朔州段西起引黄一号洞、恢河伏流,东至怀仁市的海北头乡,横跨朔州平鲁区、朔城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市5个区县,流经19大乡镇,有恢河、黄水河、浑河、马营河、大沙沟河、冻牛坡河、歇马关河、木瓜河、大峪河、小峪河、鹅毛河、口泉河12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汇入。

桑干河生态经济带依托桑干河流域良好的湿地、水域生态环境、古村落及景区景点等,开发湿地观光、乡村旅游、水上运动、养生度假类旅游产品,将桑干河两岸打造成为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民俗风情和生态产业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三龙头

1.应县木塔

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打响木塔品牌,打通木塔与净土寺、镇子梁龙潭湖和龙首山两大自然景观的通道。大力挖掘佛教文化、古建文化、辽金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引进建设影视创作基地,规划建设塔北迎宾景区,推动木塔、净土寺、龙首山、龙潭湖互连互通,加快推进文物古建与历史文化及自然生态文明相融的应县木塔文化旅游影视基地综合开发项目,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加大对内长城、石柱山、跑马梁等景区的开发力度,启动南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加强地域特色文化体验,吃有机食品,住森林别墅,行绿色步道,享受绿色低碳、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的现代慢生活乐趣。

2.全景右玉(西口风情)景区

依托鲜明的地域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大力发展生态体验游、边塞文化游、户外运动游、会议度假游。围绕“一条主线”,即:充分发挥“区政合一”体制优势,立足资源禀赋与全域优势,细化发展定位,突出产业特色,积极探索右玉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有效路径,奋力打造践行“两山”理论成功范例的样板区。构筑一个核心产业,即:构筑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五大基地”,即:按照杀虎口—右卫文化创意园、环县城生态产业园、苍头河湿地体验带“两园一带”三大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发挥示范区下设五个中心各自的职能优势,打造国际有影响、国内树一流的“五大基地”。

3.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位于山阴县新旧广武村,包括旧广武城、新广武城、广武汉墓群、广武段明长城四大片区,北至汉墓群北端,南至旧广武村南1.5公里,西至二道河,东至新广武村东,总面积约为12.3平方公里。规划旅游区分为五个功能片区,分别是汉墓文化观光区、新广武生态度假区、旧广武文化体验区、长城运动休闲区和旅游集散区。以旅游发展带动文化保护和提高地区认知度,借助高速公路优势,突出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雁门关旅游的首站目的地。以新广武明长城列入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目录为契机,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龙头,同步推进广武旧城、汉墓群景区开发,塑造“长城文化+古堡军事+绿色基底”旅游品牌,打造具有朔州特色的标志性精品景区。

(四)五片区

1.文化休闲旅游片区

空间范围为朔城区全域。依托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资源禀赋,积极推动朔城区创建和申报高等级景区,大力推进神头古镇、神头田园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朔州文化旅游名片;依托西山、紫荆山、南山、神海湿地、利民儿女山、恢河水系、金沙植物园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休闲康养娱乐基地,不断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持续举办昭君文化研讨会,神女山文化旅游节,定期举行“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

2.生态观光旅游片区

空间范围为右玉县全域。以西口文化为龙头,以生态绿洲和右玉精神为重要支撑,突出右玉生态旅游资源在山西省旅游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以54%的森林覆盖率为独特亮点,通过文旅产业与林业、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右玉打造成为山西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中心。依托战天斗地的右玉精神,全面打造全国廉政教育培训和示范基地,最终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高地。

3.农牧体验旅游片区

空间范围为山阴、应县全域。依托现状农牧资源,深化农旅融合,通过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规模化连片种植彩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观光项目、举办不同主题的休闲观光艺术节和民间饮食节等多种形式,积极打造成具有山阴、应县农牧旅游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产业圈。同时依托应县木塔、古城集团农业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辐射周边乡镇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文旅一体化”融合。

4.商贸休闲旅游片区

空间范围为怀仁市全域。不断做强“文旅+商贸”文章,以商贸促旅游,以旅游促商贸。以中国怀仁·海宁皮革城、山西·羔羊肉交易大会为引领,加快推动商贸旅游提档升级;持续优化金沙滩商业步行街、怀贤商业步行街、仁福街商业步行街和华联国际商业综合体等项目,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陶瓷工艺,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

5.工业体验旅游片区

空间范围为平鲁区全域。片区以平朔露天煤矿工业旅游区为支撑,建设集煤炭工业展示、煤炭历史展示、职工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全国著名煤炭工业旅游区。大力发展风电旅游,利用已建成的风电资源,打造风电观光景点。以井坪古镇、大梁水库、李林烈士陵园、尉迟恭故里等旅游资源为辅助,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景区,协调配套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良好服务环境。


第三章“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健全文化服务体系

(一)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逐渐转变政府职能,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激活公共文化设施、丰富文化产品、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专栏3-1权益保障项目

1.公益性文化机构免费开放项目

2.高雅艺术、非遗传承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项目

3.特殊群体文化服务项目

4.文旅志愿者服务项目

(二)实施基础文旅设施提质扩面工程

坚持“科学规划、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工作思路,重点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更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方式,提升基础文化实施的建管用水平。加强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典型示范。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重点抓好乡村旅游厕所整体改造,着力推进高寒、缺水地区厕所技术革新,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援建旅游厕所。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推进主体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推动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完成3A级以上景区在高速公路等主要公路沿线标识设置,完成乡村旅游点公路沿线标识设置。

专栏3-2提质扩面项目

1.公共文化机构建设项目

2.公共文化数字融合创新项目

3.旅游厕所提档升级项目

4.旅游集散中心(旅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建设项目

5.完善交通引导标识项目

(三)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

深刻领会“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核心要义,将“六字要诀”贯彻于文旅公共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创新文旅服务的体制机制、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将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作为文旅公共服务工作的重点,抓好文旅标准服务、特色服务、智能服务,让游客体验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继续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根据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完善实效性好、针对性强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深入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大力实施朔州市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结合优秀“群星奖”作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美誉度的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推动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提升公共文化阵地的作用发挥质量。大力开展文化和旅游机构融合试点工作,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机构资源共享和整体效能提升,探索形成具有朔州特色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专栏3-3效能提升项目

1.“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目录

2.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

3.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评估标准

4.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质量评价融入智慧旅游平台

5.定期发布《朔州市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报告》

(四)丰富文旅公共服务供给

在做好基本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健全并丰富文旅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朔州市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经费的保障作用,激励全市广大群众文艺创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群众文艺作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的示范作用,广泛调动群众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扩大我市群众文化互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充分发挥“群星奖”作品带动作用,将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送到群众身边。

专栏3-4丰富供给项目

1.群众文化惠民工程

2.朔州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3.“群星奖”作品推广

4.旅游厕所百度地图定位上线

5.打造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公共服务工程

(五)强化文旅公共服务保障

加强体制机制保障,推动出台《朔州市图书馆(文化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运行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方式灵活、效率较高”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注重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切实增强文旅公共服务能力。

专栏3-5保障项目

1.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加强免费开放、文艺创作、旅游厕所等专项资金管理

3.文旅公共服务人才培养项目

4.典型经验推广项目

(六)应急广播系统全覆盖建设

提高应急预警能力。充分利用朔州市现有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多种传播方式,提高朔州市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发布能力、决策指挥调度能力。围绕建设全时段、全天候、全方位、调度灵活、指挥便捷、快速准确、安全可靠的发布权威应急信息的目标,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应急广播设备的管理使用,对广播系统的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和更换。

实现多级联动应急。建立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应急广播系统,并通过完善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络,部署本级应急广播终端,打通“省、市、县、乡、村”贯通的应急广播信息发布通道,实现多级联动应急广播,实现国家应急广播在朔州全覆盖落地,构建朔州市应急广播系统和应急广播机动系统,负责对所在辖区的应急广播系统的应急信息采集、制作和发布。

(七)实施地面数字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无线发射转播台站资源,到2025年,完成全市乡镇电视站的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地面数字电视频率统一规划,实施市级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

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八)传统文化保护

挖掘传统节日的精神标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现,通过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结合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以及重大活动,开展节庆展示、展演、体验等活动,在全市重要街区、商场营造节日氛围,增强节日仪式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支持新技术、新媒体在节日传播中的开发应用,增强节日文化传播的时效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九)文物古迹保护

持续实施“文保单位申报四大工程”。建立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机制,提高文物保护装备水平。按照“发掘文化遗存,提升朔州形象,造福朔州人民”的原则,持续实施“国保文物单位申报翻番工程”“省级文保单位申报翻番工程”“市级文保单位申报扩容工程”“县级文保单位申报奠基工程”四大工程,建立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做好重点项目的挖掘研究。围绕应县木塔、广武长城、崇福寺、峙峪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太堡露天煤矿、神头电厂等工业旧址,朔州秧歌、赛戏、梨花春酒传统酿造工艺、晋北道情、怀仁旺火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文化(物)遗产研究,编辑出版朔州历史文物考古丛书,为朔州的文化旅游提供资料支持。加强文物考古发掘与研究,将发掘、保护、科研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重点遴选长城重要节点段落,全力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积极推进应县木塔的保护和利用,配合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力争右玉杀虎口、山阴新广武村列入万里茶道申遗项目清单,强化安太堡露天煤矿工业遗址保护。加强文物法制建设,提高文物执法督察能力和安全监管水平,整顿和规范文物流通秩序,支持和正确引导民间收藏和文物鉴赏活动,防止文物毁损和流失,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

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传承红色基因。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全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普查,掌握基础数据,全面摸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分布情况。依据基础数据编制《朔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支持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绥蒙军区司令部旧址、应县烈士纪念塔、曹汝谦故居、李尚仁故居、鹅毛口贺龙故居、大峪口伏击战遗址等的保护展示利用改造提升。

加大长城保护开发利用力度。积极申报长城及附属设施抢救性保护项目,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投入。发挥山西省朔州市长城学会平台优势,推动政府与行业协会合作,借鉴右玉杀虎口和雁门关长城的修缮经验,加强对全市长城遗址的保护修复。利用长城监测技术,逐步实现明长城技术监测与人工监测有机结合。结合旅游景区建设,进一步做好长城资源的适度开发利用,科学规划,有效整合,推进朔州老城三大城门的保护性修复,推进广武长城博物馆建设。利用科技创新,加强文物保护,加大博物馆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成果的应用。


专栏3-6文物保护指标

文物保护工程:力争推动右玉县委旧址省级文保单位进入国保名单。力争推荐朔城区神头镇吉庄三大王庙、山阴县合盛堡西双山村庙等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怀仁市日中城等1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保护工程:完成怀仁市王皓疃堡东门、平鲁老城(凤凰城)西门、平鲁将军会堡、山阴县新广武2段长城9号敌台、新广武3段长城19号敌台、新广武3段长城13号敌台的抢险加固和右玉县杀虎堡西南角坍塌抢修等修缮项目。

(十)传统文化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机制和传承人保护机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重点调查和资料研究工作;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建设;积极组织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加大推荐申报力度;做好文化遗产日的宣传展示活动;加强市、县两级传承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人员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训;督促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所),积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加大非遗产品及衍生品的开发力度。

建立朔州非遗数据库。积极组织开展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充分利用已有普查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文化特色、保护现状、传承情况及存在问题。充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建立一套完整档案和数据库。

三、扩容提质旅游景区

(十一)旅游产品与旅游景区

1.龙头景区提升工程

推进朔州老城(崇福寺)景区品质提升。以崇福寺为创建核心区域,联袂朔州老城整体提升旅游景区。优化古城环境,提升古城形象。将朔州老城打造成为古老朔州“新窗口”、新兴朔州“会客厅”,成为朔州旅游的目的地和山西旅游的新亮点。大力推进“非遗+旅游”“文物+旅游”“民俗+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古城消费业态。

打造桑干河生态经济带。统筹桑干河水利功能完善和景观提升,实施一批生态治理、水源涵养、湿地修复项目。重点打造引黄叠浪、七里遗珠、太平飞鹭、桑源寻梦、桑干流韵、河阳怀古、晓湖映月、醉卧秋色等朔州桑干河新八景。大力发展桑干河沿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致力于将桑干河打造成流水潺潺、鱼翔浅底、绿树成荫、景观别致、人水和谐的亮丽生态名片。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贯彻落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相关部署,合理布局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大力推进古长城旅游,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龙头,以古长城旅游公路建设为纽带,整合沿途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坚持“打长城品牌”路径,推进长城旅游开发建设,打造具有朔州特色的标志性精品景区。

提升木塔旅游景区。以应县木塔为核心,持续加大应县木塔保护力度,加快做好木塔精细化测绘和数字化保护;围绕木塔文化产业主题,推动应县塔栖文旅风情小镇和世界木结构文化博物馆落地,推动1﹕1木塔研究性复制工程实施,讲好“木结构文化”;深入挖掘应县木塔蕴藏的建筑文化、辽金文化等文化内涵,规划布局木塔核心旅游区、辽金文化体验区、佛教文化体验区、休闲旅游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片区,打造世界闻名的佛教古建文化旅游综合体,不断提升应县木塔知名度。

2.A级景区扩容倍增工程

A级景区创建为引领,按照“重点遴选培育、提升改造硬件、优化配套服务、加强市场监管、整体塑造品牌”的思路,整合朔州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倍增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效应好的A级景区。依次推动清凉山景区、广武旅游区、明海湖景区、羲光农丰生态园、长良生态园、北固山(凤凰古城)景区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

专栏3-7 A级景区创建提升名录

4A级景区(3个):清凉山景区、明海湖景区、广武旅游区

3A级景区(3个):羲光农丰生态园、长良生态园、北固山(凤凰古城)景区

3.核心旅游产品壮大工程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立足应县木塔、朔州老城、广武长城等历史文化遗迹,进一步挖掘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门神文化、佛教文化等代表性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元素,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扩容提质文旅景区,保护性开发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历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展陈、文化体验、工艺品制作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游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生态康养旅游产品。坚持绿色转型发展思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鼓励开发温泉养生、森林度假、禅修康养、小杂粮食疗等生态康养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康养产业与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紧密结合,将好空气、好环境、好资源转换成好商机。大力支持发展休闲避暑旅游,以全域旅游创建、长城旅游板块建设为依托,发展植入特色化康养产业,对旅游人群实行标准化康养服务,包装不同产品、服务不同人群,打造绿色朔州康养名片。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依托朔州市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特点和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巩固拓展特色农牧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农业为依托,农村为空间,农民为主体,紧盯城市居民消费市场,培养田园观光、林果采摘、农耕体验、古村民居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农业公园、艺术乡村、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再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上风光。

4.新业态旅游产品培育工程

研学旅行产品。深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门神文化、佛教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借助应县木塔、广武长城等知名度和品牌号召力,开发课程化研学手册,科学设计相关课程及活动流程。重点开展历史类、人文类、工业类、自然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体育旅游产品。以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为引领,积极承办各类体育活动,打造桑干河自行车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自行车赛、山西右玉生态国际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开发相应的体育+旅游体验产品。探索与国际体育组织、协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动品牌赛事国际化,健全品牌赛事体系。以国际标准提升朔州市体育旅游服务水平和体育旅游消费水平,鼓励开发国际化体育旅游产品,打造体育旅游新项目,拓展体育旅游消费新空间。

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和保护各历史时期的红色旅游资源,依托李林精神、右玉精神等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深入挖掘右玉县、怀仁市等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一批红色旅游名村。依托李林烈士陵园、塞北革命纪念馆、贺龙路居旧址、右玉干部学院以及黄沙洼、丰碑、县委旧院等现场教学点,推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支持鼓励各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地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开发文创类红色旅游纪念品、演艺类产品。

冰雪旅游产品。依托朔州地域气候特点,以右玉冰雪嘉年华为龙头,带动冬季冰雪旅游项目的建设;以主题雕塑、娱乐休闲、冰雪体验、民俗美食等活动为核心,拉动朔州市冬季旅游消费市场。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借力京张高铁、大张高铁,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冰雪旅游消费需求,力争将朔州市的“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实现“白雪”换“白银”。

工业旅游产品。挖掘整理安太堡露天煤矿、怀仁陶瓷等工业设施,展现朔州的煤电产业、陶瓷工艺历史。

专栏3-8新业态旅游产品重点项目

研学旅游:应县木塔、朔州老城、广武长城、崇福寺、山阴王家屏纪念园、清凉山—金沙滩景区、净土寺等。

体育运动: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右玉生态国际马拉松、朔州山地自行车赛、朔州市全民运动会、全国自行车邀请赛等。

红色旅游:李林烈士陵园、塞北革命纪念馆、贺龙路居旧址、右玉县高家堡乡刘虎狮村、右玉县高家堡乡大川村、怀仁市云中镇鹅毛口特色小镇等。

冰雪旅游:右玉南山滑雪场、朔城区南邢家河滑雪场、怀仁壬山滑雪场、怀仁清凉山滑雪场;朔州冰雪旅游文化节、右玉冰雪嘉年华等。

工业旅游:平朔工业旅游区、金沙滩陶瓷小镇等。

(十二)线路组织

避暑休闲”康养游。突出特色与精品,唱响“生态”核心品牌,围绕“康养”主题开发,完善苍头河生态走廊、明湖休闲度假区、东榆林温泉等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积极开展“避暑康养”“生态养身”“文化养心”等主题旅游推介活动。全面推进生态康养基地建设,发挥优势生态资源,建设疗养院、自然疗养区、度假公寓、颐养中心等,开发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项目,努力打造康养旅游范本。

长城古堡游。利用长城文化资源,开发长城历史文化、戍边军事文化、边塞商贸文化等研学旅行,以杀虎口、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核心,整合长城遗产、景观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形成一条地域特色浓厚,民族特色鲜明,集科学性、民俗性、乡土性、知识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游朔州长城,赏古堡风情,品边塞文化”的长城特色旅游文化线路。

全景右玉游。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历史文化、边塞风情等生态、人文等资源,以杀虎口、南山森林公园、苍头河生态走廊等景区景点为核心,以辛堡梁万亩林海景区、中陵湖景区为补充,围绕重点景区组合成西口文明探秘、边塞风情体验、人文生态感悟等旅游线路。

佛教古建游。加大文化古迹及佛教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力度,建设精品旅游景区,依托应县木塔、崇福寺、净土寺、宝宁寺大力开发古建游、古迹游,推出一批有特色的古建游旅游线路,进一步丰富线路产品,提升朔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十三)IP体系建设

构建“10+N”朔州文旅IP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摸底梳理,加强核心文旅资源识别,植入时尚、文创、艺术等元素,构建“10+N”朔州文旅IP体系,为朔州文旅融合推进、文旅产业升级和城市品牌提升提供强大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发展力。

专栏3-9 “10+N”朔州文旅IP体系

10”:以右玉红色文化、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广武长城、西口古道、安太堡露天煤矿、峙峪猎马人、崇福寺、金沙滩、神头湿地、玉龙赛马等为十大重点IP

N”其他IP为补充。

文旅IP形象设计。做好文旅IP的活化和可视化,将文旅IP以可视化的形态加以呈现。在深入理解文旅IP内涵基础上,利用文化创意,设计“右玉”“小沙弥”“广武小将”“晋商旅人”“煤小黑”“猎马人”等IP形象,并依托文旅IP背后的文化故事,赋予IP形象文化属性,构成生动、立体、丰满的形象角色。以文旅IP形象为传播介质,讲好朔州文化故事,活化朔州文旅产品,引爆朔州文旅话题。

文旅IP产品体验。深挖朔州IP文化内涵,推进旅游演艺剧本创作,丰富演艺表现形式,提高演艺观赏价值,打造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的朔州IP演艺产品。结合现代数字化展示技术,利用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展厅等文化空间,讲好朔州文化故事,展示彰显朔州文化底蕴的朔州故事。

文旅IP商品研发。推进朔州文旅IP商业变现,加强文旅产业与创意产业深入融合,结合朔州文旅IP主题形象和地方特色产品,设计表情包、影视剧、漫画、动漫、装饰摆件、办公用品、创意美食等系列朔州文旅IP商品,打造“朔州有礼”文创品牌。

专栏3-10文旅IP空间承载

右玉红色文化”文旅IP承载空间为右玉县;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文旅IP承载空间为应县木塔;

广武长城”文旅IP承载空间为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西口古道”文旅IP承载空间为杀虎口;

安太堡露天煤矿”文旅IP承载空间为平朔安太堡;

峙峪猎马人”文旅IP承载空间为峙峪遗址;

崇福寺”文旅IP承载空间为朔州老城;

金沙滩”文旅IP承载空间为金沙滩景区;

神头湿地”文旅IP承载空间为神海湿地风景区;

玉龙赛马”文旅IP承载空间为右玉玉龙国际赛马场。

四、健全文旅产业体系

(十四)传统产业要素建设

餐饮特色化。推出朔州不可错过的地方美食、特色小吃,叫响“朔州味道”品牌,以餐饮文化彰显朔州魅力,推介朔州旅游,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专栏3-11朔州特色美食

地方小吃:怀仁糖干炉、油糕、应县凉粉、莜面栲栳栳、黄儿、素糕、山阴油炸糕、应县滴溜、右玉糖饼、混糖月饼、应县面皮、右玉水晶饼。

特色菜品:盐煎羊肉、莜面饺饺、抿豆面、右玉边鸡、片烤方肉、兔头、右玉过油肉、应县牛腰、烫面饺子、羊拐弯等。

住宿多样化。发展以乡村精品民宿系列为主的精品住宿,培育以户外营地为主的特色住宿,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进数字科技赋能住宿业,实现“智慧住宿”新体验。

专栏3-12旅游住宿规划布局

五星酒店/高端酒店(1家):右玉永昌国际酒店。

特色民宿(15家):布局于桑干河沿线、内外长城沿线及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

旅行社品质化。积极调整运营机制,引导中小型旅行社走专业化、网络化道路,实现专业化、网络化运营。采取品牌为主的经营模式,打造“优游”品牌,引导旅行社大力发展会展服务、度假旅游接待等专项业务,拓展专业服务领域。提升旅行社数字化水平,实行旅行社信息化管理。

专栏3-13旅行社规划布局

旅游体验店(1家):规划布局于朔城区。

旅行社(20家):规划布局于朔州市各县(市、区)各个乡镇、重要旅游点。

商品购物多元化。引入多重业态,开发特色商品,整合朔州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开展旅游购物场所全域化布局工程,采取“购物+X”的业态融合模式,打造差异化、主题化特色化购物中心。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专栏3-14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杂粮系列产品:山西帅林小杂粮系列产品、山西臣丰食业、有机杂粮礼盒、五谷豆浆豆、有机玉米糁、有机燕麦片、有机羊眼豆、有机豌豆米、有机荞麦米、有机燕麦米、有机苦荞米、有机小黑豆、有机马牙豆等。

熟肉、鲜活羊肉产品:金沙滩精品羊肉、金艺生态精品羊肉、芦花鸡、朔美精品羊肉系列、绿草地牧业精品羊肉系列、晋羊肉业羊肉系列。

乳制品:古城乳业系列。

调料:亚麻籽油、儿女山胡麻油。

饮料山西塞上绿洲饮料、沙棘果汁饮料、沙棘口服液、沙棘酒、沙棘原浆。

酒品:梨花春酒、梨花王酒、梨花老窖酒、梨花传奇酒、雁门春、马邑春。

中药材:白芍、连翘、柴胡、黄芪、黄芩。

手工艺品:民间手工艺品、刺绣各式编制女式包、刺绣门神、刺绣飞天仕女图、右玉县惠农民间工艺、苏绣迎客松、鞋垫。

文创产品:尉迟恭枕头、尉迟恭门挂、尉迟恭车挂、应县广和源木雕、木塔模型、苏绣木塔。

娱乐生动化。丰富休闲娱乐业态,促进城旅融合发展,建设文化活态展示娱乐场所。依托旅游区、景区、度假区生态空间与主题文化,推出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创新旅游时尚娱乐活动,形成“白天夜晚齐欢享”的娱乐体系。

专栏3-15娱乐业规划

民俗娱乐:依托朔州秧歌戏、右玉晋北道情戏、朔州赛戏、朔州梨花春白酒传统酿制造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日常食俗,开发观赏性、体验性、互动性较强的民俗娱乐活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朔州文化旅游节等民俗文化演艺、特色主题节庆活动等。

景区景点娱乐:依据景区特色,围绕“娱乐”丰富业态,配置娱乐设施、酒吧、演艺厅、剧场、俱乐部等。支持鼓励建设一批大中型文化娱乐设施如剧院、文化馆、博物馆等,发挥各类艺术团体的作用。

康养运动娱乐:依托西山、南山森林公园等山体和森林资源,积极打造徒步、登山、露营等多种休闲运动项目。开展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日”暨优秀健身项目展演活动、大众体育迎新嘉年华系列活动等全民健身活动。

生态农业娱乐:依托古城乳业、朔州朔果生态农业园、朔州市朔城区华源农业生态园等,打造春季观花、秋季摘果的旅游项目。积极举办农业嘉年华、绿博会等节庆活动。

影视娱乐:依托杀虎口、古堡古镇建设,以电影主题演艺为核心,致力于打造集电影互动游乐、电影文化体验、电影主题客栈、民俗和非遗体验等于一体的沉浸式电影潮玩地。

水上娱乐:依托桑干河流域,深入打造室内外水乐园,不断更新完善景区业态。依托乡村采摘园,开展垂钓、游泳等体验性强的娱乐活动。

(十五)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建设

1.文旅融合产业体系

非遗+旅游。深度挖掘朔州非遗文化,发展“非遗+文旅”新模式,择优包装一批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丰富朔州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打造地方文旅活动品牌。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的方式,让游客直接体验到融文化、戏曲于一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朔州秧歌戏、右玉晋北道情戏等,品尝到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朔州梨花春、朔州面塑、塑糖人等美食,观赏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踢鼓秧歌、朔州喜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鸟字、山阴剪纸、葫芦雕刻等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进入景区与游客零距离接触,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文化场馆+旅游。注重文化引领,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朔州市博物馆、文化科技馆等相关配套设施,加强管理,提升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抓好场馆建设和文化资源研究及开发。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采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体验等先进技术,拓展语音导览、视频介绍、互动分享等特色功能,借助领先的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展现朔州文化,为游客提供丰富生动的线上游览体验。

演艺+旅游。充分发挥旅游演艺项目的综合带动效益,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产品内容,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文化旅游内涵,推动全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游客在欣赏朔州美景的同时体验多彩的民俗风情、丰富的民俗文化、精彩的文艺演出。持续推进“一会一演出”模式,积极推动桑干河—亚洲粉煤灰会、金沙滩—朔州羔羊肉交易会、应县木塔—陶瓷交易会、杀虎口—右玉森林音乐会、月亮门—长城旅游节各筹备一场相关主题的文艺演出,促进融合发展。

文创+旅游。挖掘整理朔州市文化资源的深厚内涵,围绕朔州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城市地标、文博珍藏、民俗非遗、地方美食6大主题,大力支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和生产,配套相关具体措施,推出一批体现朔州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具有创意性、独有性的文创旅游纪念品,开发应县木塔、尉迟恭门神、剪纸、雕刻、陶瓷艺术、编织等文创系列产品,逐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路径。

2.文旅+”产业融合体系

文旅+农业。围绕“城乡统筹一体化、农旅融合一体化”,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朔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结合。积极延伸产业链,丰富农业产业业态,依托应县、右玉县两大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生态农场和农业观光园等新型农业业态。积极研发、生产以农副土特产为原材料的特色旅游商品,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和农副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乡村旅游新的消费热点。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实现“农村田园化、农业三产化”。

文旅+林业。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打造集养生休闲、森林运动、观光游憩等旅游综合体,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统一,助推林业转型升级。依托西山森林公园、西口古道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等林业资源,推进森林公园道路、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卫生间、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森林+村落+土特产”模式,建设森林绿道、森林餐厅、森林驿站、户外拓展基地等,建设具有独特乡土情怀、优良生态景观的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

文旅+康养。提升朔州“中国最佳康养旅居度假名区”知名度、打造一批康养小镇、康养产业园、康养度假区等,引进一批旗舰龙头企业,打造融旅游、居住、养生、医疗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集群,构建大康养格局。以养心、养生、养老为发展方向,开发全生命周期康养产品,重点发展文化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等新业态。

文旅+工业。利用安太堡露天煤矿、神头发电厂等工业遗址、工厂矿山、工业园区、工业产品资源,活化利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工业科普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实现观光工厂与传统景区之间有效的串联,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新路径。大力支持固废综合利用等工业旅游项目开发,盘活闲置工业用地。加强工业遗址、工业生产生活空间等主题化、创意化、功能化改造,开发煤矿小火车、火力发电微缩模型、研发煤矿开采AR游戏、开展陶艺工坊体验等工业旅游项目,建设矿坑酒吧、矿车移动餐厅等创意性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集科普教育、文创产品研发、城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

文旅+教育。做好旅游保障体系建设,整合广武长城、塞北革命纪念馆等研学旅游资源,结合学校特色与朔州文化特色,丰富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右玉精神研学基地”,发展爱国教育研学旅游。扩大面向群体,增加研学项目开发模式,依托博物馆、科技馆、植物馆、历史遗迹等,积极开发亲子教育、野外拓展、自然生态、文学文化等研学产品。结合朔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一批集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等一体的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打造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研学营地、体验式教育的实践基地、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

文旅+体育。以国家级、省级大型体育赛事为引领,吸引游客,提升朔州城市影响力。以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为示范,重点开展赛马、马拉松等赛事活动。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场馆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

文旅+科技。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智慧景区、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主体,推进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和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建立覆盖全市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将景区游览图与VR全景相结合,利用VR技术制作景区的门票、介绍光盘、旅游纪念品等,带动朔州文旅产业的发展。打造文旅创客街区、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个性化服务基地,借助互联网的旅游创新,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旅游发展。

五、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十六)会展经济

壮大商务会展旅游产品。以“城市旅游+会展”双向促进模式、“核心景区+会展节庆活动”模式、“特色产业+会展+旅游”模式,持续开展羔羊肉交易大会、塞上朔州长城旅游节等一系列具有宣传推介性质的商务会议会展,从文化、节庆、民俗、商品、产业等方面打造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会展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朔州旅游业态,带动朔州产业发展。

(十七)康养经济

做好康养产业示范区建设。深入对接京津冀蒙市场,依托自身优良的空气质量、清凉的气候、独特的人文历史、健全的医疗服务、丰富的中药材等资源,聚焦发展生态避暑康养、医疗康养、文旅康养,吸引京津冀蒙客群。在大健康、大康养、大文旅深度融合、竞相发展的格局下,着力打造富有朔州特色的康养产业,以康养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助力打造“康养朔州·夏养朔州”品牌。

培育多元康养旅游产品。以西山、紫荆山、神海湿地等6大板块生态体系为依托,积极推进生态康养基地建设,打造以紫荆山-老龙山-儿女山为主的“绿色生态观光游”,打造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利用水体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游泳健身、无动力划船等水体运动养生产品,打造以恢河-神头海-东榆林温泉为主的“休闲乐水康养游”,建设桑干河养生度假酒店,结合朔州生态优势,开展浴疗、食疗、理疗、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水养生旅游产品。依托朔州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小米、苦荞、优质羊肉等食材资源,借鉴国内外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康复护理、生育保健、美容修身以及保健品业、食品加工业等旅游发展元素,建设集“医、教、研、养、游、居”于一体的华北地区养生疗养旅游目的地,打造食疗养生旅游产品。以生态保护为主,休闲度假跟进为策略,构建景色优美、风情浓郁的生态画廊。利用朔州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以保护生态系统为主题,依托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怀仁口泉河国家湿地公园、山阴桑干河湿地公园,开展多项富有特色的水上游乐、观鸟比赛、水产品尝、自助采摘、休闲垂钓等生态旅游项目,打造生态度假旅游产品。

专栏3-16康养度假旅游产品重点项目

桑干河生态温泉度假小镇、黄花梁森林康养基地、明海湖-大河堡景区、曦光农风生态旅游区、黄花梁富晒生态康养特色小镇、苍头河湿地田园综合体、金龙玉溪康养中心、右玉南山生态公园等。

(十八)夜游经济

夜品特色美食。强化应县凉粉、怀仁羊杂、烫面饺子、右玉熏鸡等具有强烈朔州符号的美食制作程序,打造特色,树立朔州品牌。

夜赏文化艺术。挖掘整合耍孩、右玉道情等朔州传统民间习俗,加大对秧歌、戏曲、骡驮轿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的创新力度。借鉴《寻梦桑源》大型山水实景剧的成功经验,加大对演艺演出的研发力度,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群众性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或广场,举行一系列节庆活动。

夜娱休闲观光。整合优势资源,依托知名地标,打造音乐酒吧一条街,形成夜间酒吧、KTV、歌舞厅、娱乐会所聚集区,引导娱乐场所更多地面向工薪阶层开展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公园和广场的现有设施,开展各具特色的经常性夜间文化演出、节日庆典演出、节日狂欢演出等,打造城市夜文化独特风景线。

夜淘时尚精品。根据夜间消费特点,调整经营结构,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繁荣夜间消费市场,形成业态丰富、功能齐全、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夜间消费格局,满足不同层次的夜间休闲购物需求。引导和鼓励万达广场、金龙商业街、美都汇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场营业时间延长至2200,逐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载体功能,扩大规模与影响。

夜享运动康养。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利用公园、广场、健身房等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健身活动,举办适合大众参与的各类比赛,掀起全民健身热潮。鼓励扶持体育场馆举办晚间武术、搏击、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擂台赛,丰富群众体育生活。举办夜间大型广场舞等活动,倡导阳光健康的夜间方式。结合朔州市健康产业,推出独具特色的夜间健康养生休闲服务,让夜间健康养生成为城市的时尚名片。

专栏3-17夜游活动、场所规划

夜间美食示范街:华宝小吃街、兰桂坊美食街、恢河小吃街、平朔美食城、怀仁特色美食街、怀仁民俗文化美食广场、德庆美食城、右玉小吃步行街等、应县特色美食一条街、山阴县东环路美食街。

夜游文旅消费集聚区:万达广场、金龙商业街、美都汇购物广场、马邑路商业街、锴琪购物广场、二轻百货商场、小商品购物中心、东海购物中心、天宇购物中心、知青购物中心。

夜娱活动:朔州秧歌戏、朔州剪纸展、朔州庙会、“健康中国·夜跑朔州”、沉浸式体验馆、音乐剧、舞台剧、酒吧、俱乐部、电影院。

夜读空间:朔城区图书馆、山西工学院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约读书房、求知书屋。

(十九)城市旅游

培育都市购物旅游产品。以丰富完善旅游购物为重点,开发朔州市核心购物旅游商品,积极发展本土名牌商品,充分利用朔州本地产业簇群的独特资源,在各类商品中培育和扶持一个特色产品,以提高购物旅游竞争力。精选部分产品生产企业作为观光基地,提升游客购物体验。注重推进文创产品的创新研发,植入特色文化IP,打造区域旅游购物品牌,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最终实现旅游商品的全域化。完善城市购物旅游支撑平台,构建特色餐饮体系,营造休闲购物环境,拓展购物旅游游憩空间;进一步规范旅游购物市场,优化旅游购物环境,促进购物旅游良性发展,助力中心城区核心首位度的显著提升。

拓展城区内外文旅空间。整合特色资源,优化发展布局,推动城区旅游与县域旅游联动发展,加强各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实力,培育各县域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各县域独特的文化旅游吸引物,让县域旅游成为朔州文化旅游的新热点,与城区形成产品互补。畅通市区内外交通网络,促进市区与各县(市、区)快速联通和功能旅游化对接,打造绿色生态廊道、色彩游赏走廊等特色旅游道路,推动旅游线路共建、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共同做大做强朔州大文旅市场。

六、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二十)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建设

1.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完善外部交通运输网络。推动朔州市4C级机场,加快平鲁、右玉、应县通用机场的建设工作;继续推进集宁至大同至原平高铁动车等线路建设,谋划推动呼和浩特至朔州高铁建设,新建怀仁东、应县西、山阴南、朔州东4座客运车站,不断缩短朔州到太原、运城、西安、大同等地的旅行时间,有效打通客源市场的直达通道,实现各省市间的快速互联互通。以朔城区为核心,重点完善各县(市、区)之间以及各县(市、区)与重点乡镇之间纵横交错的路网联系。实现以一级公路为基础(纵横贯穿市域)、二级公路为补充(通达各县市及主要乡镇)、三级公路为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目标,构建高速公路贯通、旅游公路修通、出口公路打通、农村公路畅通、沿河公路互通五路并举的大交通格局。重点推进朔山联络线、朔神高速以及阳方口至平鲁、朔城区至应县、怀仁至山阴3条一级公路改造项目,启动推进应县至繁峙、朔州至宁武至静乐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长城旅游公路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打通南到宁武神池、北到怀仁右玉、东到山阴应县、西到平鲁偏关的快速通道,实现南下中原、北上蒙俄、东承京津、西接丝路,推动“铁公机”有机衔接,实现对内大畅通、对外大开放的立体综合交通格局。

提升内部交通承载能力。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城市交通发展,逐步建成规模合理、网络完善、结构优化、换乘便捷的城市旅游交通系统,满足市民基本出行和生活需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构建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公共交通系统。推进自行车道、步行道等交通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重点针对鲁沟村、迎恩堡村、青钟村等特色旅游乡村,依据各地文旅产业发展状况,开设乡村旅游特色班车,并在周末及节假日增发车辆,拉动朔州各县(市、区)乡村旅游发展。对朔州城市公共自行车进行升级扩容,引进新一代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吸引哈啰出行、青桔单车、美团单车等企业进行投资建设。

推进旅游风景道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打通旅游“最后一公里”建设,加快官屯堡村—吴马营、右卫镇—威远镇、长城沿线旅游公路、沿桑干河旅游公路(巡河路)建设,构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旅游风景道两侧植入朔州市当地文化元素,设置骑行、健身、慢走等不同等级的道路,凸显城市休闲氛围,构建与水网相辅相成的慢行绿道网络。持续推进朔州古长城旅游公路建设,打造右玉县、平鲁区、朔城区、山阴县和应县五段慢行系统,提升古长城周边景区()的通达性,彰显长城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发挥朔州丰富的“绿色”景观、独特的“古色”遗存、响亮的品牌文化旅游优势,加快推进朔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网络化旅游集散体系。以朔州市交通枢纽、龙头项目布局及城市休闲中心等游憩和交通设施为依托,建立“1+3+5”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交通、信息、组织接待、宣传促销、投诉受理等服务功能。

加强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以朔城区为整体,打造一个辐射全市的旅游集散地。城区以旅游配套服务建设为核心,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车票代售、行程安排、汽车租赁、餐饮购物、娱乐住宿、景区交通接驳、导游服务等多元的旅游服务,满足游客旅游需求,为朔城区旅游集散的核心枢纽。

加强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依托应县木塔、全景右玉、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三大重点旅游景区,设置三个二级集散中心,发挥景区的带动作用,辐射朔州市重点景区、重点旅游村镇等,完善旅游接待、交通集散、信息咨询、形象推广等功能,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换乘、停车管理、餐饮购物、汽车租赁、汽车修理、投诉受理和处理、住宿休憩等服务。

加强三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在怀仁金沙滩、北固山、右卫古城以及平鲁区井坪镇、怀仁市云中镇设置三级集散点,强化旅游服务功能,连通旅游干道、景区、乡村等,提供旅游集散管理、信息咨询、餐饮住宿等功能;突出交通工具换乘、停车购物、汽车维护、休憩补给等服务。

专栏3-18旅游集散中心规划

一级旅游集散中心:朔城区旅游集散中心。

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应县旅游集散中心、全景右玉旅游集散中心、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旅游集散中心。

三级旅游集散中心:平鲁旅游集散中心、怀仁旅游集散中心、右卫古城旅游集散中心、怀仁金沙滩旅游集散中心、北固山(凤凰古城)旅游集散中心。

3.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创新智慧旅游服务模式。以智慧朔州建设为依托,发展数字城管、智慧城市现代管理体系。提升景区、酒店、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场所的免费WIFI覆盖率,探索WIFI广告利用模式。搭建全域统筹、便捷预定、在线支付的电子商务平台,升级由旅游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构成的行前旅游咨询服务平台,完善移动互联系统,优化智能导游导览、电子讲解、投诉建议、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受理与跟踪反馈中心。实现3A级以上景区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对崇福寺、应县木塔等重点景区逐步进行精细化地图、AI智能导游、AR实景、VR全景、智慧观光车、智慧停车场、安防管理、人员调度的数据互动和AI赋能。

落实一批智慧旅游重点示范单位。发扬景区智慧旅游措施的良好效应,将朔州老城作为朔州第1个智慧旅游先行示范单位,重点培育朔州应县木塔景区、山阴广武长城景区、金沙滩景区为智慧旅游重点示范景区,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快速推动智慧旅游各平台系统的示范建设。坚决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加深与省文旅游集团联系,全力以赴做好数据采集和上线工作,加快推进朔州市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导游、旅游车队、演艺活动、旅游商品、特产“上云”事宜,力争朔州市成为全省文旅产品上云的第一梯队。

4.标识系统规划

完善城市旅游标识。在呼北高速、荣乌高速、元朔高速、二广高速等高速公路朔州路段和路口,通往朔州县区重点旅游景区(点)、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点)、星级农家乐等公路主干线沿线,以及在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园及已开发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点、旅游特色村等设置交通指示标识,建立健全旅游引导标识体系,方便省内外游客快捷、准确到达旅游景点景区。

完善景区内部标识。按照A级景区的标准,建立一套信息完善,功能健全并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标识系统,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完善旅游信息、引导系统,便于旅游者顺利完成游览,提高休闲游览质量。要求各种引导标识(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等)在方便游客顺利完成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同时,可以提高休闲游览质量,同时有助于打造美丽城区、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景区。

七、树立朔州文旅形象

(二十一)文旅营销

完善品牌形象体系。完善“塞上绿洲”文化旅游主品牌,结合各细分市场的文旅需求,拓展丰富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涵,以边塞文化、古建宗教、生态文明等国际化引擎产品品牌为重点,各县(市、区)文旅形象品牌为支撑,构建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品牌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品牌化。

构建多渠道营销机制。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四位一体”宣传营销机制,广泛利用新媒体、社交网络的新力量,丰富朔州市文化旅游宣传载体,通过自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渠道进行创新式的营销,积极开展以微博和抖音等线上平台为主的话题互动,以美景图片、唯美视频、特色海报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发布朔州文旅资讯。整合全媒体资源、推动热点传播、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推动文化旅游业传播方式、表现手段等的创新,全方位、多角度推广朔州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创新宣传营销模式。依托塞上朔州长城旅游节、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右玉生态国际马拉松等各类特色活动、会展论坛、体育赛事、影视节目等进行文化旅游宣传。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灵活运用时下火爆的网络直播、“网红打卡”等新模式,全面启动旅游产品线上促销,提升朔州文化旅游的对外影响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八、文旅助推乡村振兴

(二十二)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依托朔州乡村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与一产深入融合,着手创建怀仁鲁沟村、平鲁区阻虎乡迎恩堡村、右玉马营河村、六百户村等生态宜居系列村落,以农耕乐园为基础,打造采摘型、观光游览型、农事体验型、环境教育型等各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民宿度假产品。结合朔州民宿发展和旅游市场情况,将民宿做精做细,力争成为山西民宿的第一批示范标杆,激发创新民宿发展活力,增强民宿发展原动力。沿朔州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持续推进“长城人家”创建工作,打造景色宜人、环境优雅、硬件设施齐全、舒适便利、独具朔州特色的“长城人家”乡村民宿,打响“长城人家”特色品牌。注重提升游客体验度,深刻感受朔州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城市魅力,促进民宿产业二次消费,形成民宿经济产业链,努力将朔州的民宿产业打造成最具边塞特色的旅游产业风景线。

专栏3-19乡村旅游与民宿度假产品重点项目

乡村旅游:鲁沟村田园综合体、神头镇田园综合体、朔城区神头镇东神头村、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杀虎口村、怀仁市海北头乡鲁沟村、山阴县广武镇广武村、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二十五湾村、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马营河村、应县下马峪乡双沟村等。

民宿度假:以集群化形式分布于各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十三)乡村旅游建设

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产业特色、旅游资源及文化内涵,从绿色生态、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名人效应、农事体验等方面挖掘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的精品旅游点。

九、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二十四)优化区域合作

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机制。充分把握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重大机遇,立足晋北城镇圈发展定位,向内对接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体化经济区,实现自主发展、错位发展;向外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对接京津冀、呼包鄂榆城市群,实现交流合作、融合发展。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塞上朔州长城旅游节节庆品牌效应,依托广武长城、广武汉墓群、雁门关、老牛湾等长城沿线重要景区(点),加强与忻州、大同等山西长城板块主要城市联动,共同打造山西长城旅游区域品牌。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深化与浙江安吉、河北塞罕坝林场、陕西延安、新疆阿克苏旅游协作,共同构建完善的跨市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共享机制、合作区域内无障碍旅游机制、文化旅游产品联合开发和营销机制,以“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客源互送、效益共赢”为原则,实现区域旅游共同发展与繁荣。

建立旅游企业跨区无障碍经营。打破文化旅游管理的地方割据,逐步消除旅游壁垒,推进无障碍旅游经营主体和各种市场主体合作。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在全市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享受本地旅游企业同等待遇,共同维护文化旅游企业和游客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多方向的合作互动,支持旅行社跨区设立分支机构,组织主要景区和文化旅游企业开启对口交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文化旅游企业打破地域界限,组建和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

(二十五)深化对外开放

加强与境外国家的旅游合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区位优势,利用好朔州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以旅游、文化交流的方式增加对外交流,将朔州打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名片。鼓励旅游金融创新等,逐步实现免税自由购物、免审跨区投资。促进营运部门、旅游批发商、旅游代理和旅游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加强旅游相互宣传推介,实现朔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资源共享、客源互送。


第四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文化和旅游管理方式。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区域壁垒,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按照全省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战略部署和全市“举右玉龙头、走生态之路、打长城品牌”的总体思路,加快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推动将旅游监管方式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大数据在文化旅游监管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建立健全信用公示机制,完善文化旅游失信“黑名单”机制。

创新文化旅游传播机制。将文化旅游作为讲好朔州故事、传播“右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集中对外推出一批能代表朔州文化形象的旅游产品。加强文化旅游部门与对外宣传部门的合作,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推动朔州文旅集团等市属文化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提高宣传的实效性。

健全文旅市场监管机制。加快推进朔州市文旅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用评估结果,实施分类监管、精准监管。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违法违规内容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坚持数字赋能,推进实施“互联网+监管”,搭建旅游市场监管平台,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深化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有旅游景区改革,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支持行业协会有效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动文化旅游协会与政府脱钩后的良性发展。以国家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朔州市图书馆为样板,进一步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整合乡、村各类文化资源,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二、强化要素保障措施

提升文化旅游政策保障。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配套文化旅游设施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用地、乡村振兴等政策。积极制定“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营销奖励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大众创业、小微企业、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强化文化旅游土地保障。协助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文化旅游业发展用地,保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用地空间。按照资源和生态保护、文物安全、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将文化旅游项目优先纳入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用地优先预审,优先保障供应。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建设文化旅游项目,多方式供应建设用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文化旅游企业。

加强文化旅游资金保障。加大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规划编制、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优先发展,鼓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市支持服务业、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项资金的范围。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加财力投入,对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的景区给予奖励扶持。

  三、创优文旅发展环境

优化文旅行政审批流程。不断加大“放管服效”改革推进力度,优化网吧、娱乐场所、电影院设立等涉及文化旅游企业方面的审批事项,积极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办理资质服务和配合工商、税务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全面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和“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行“证照分离”全覆盖,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优化文旅营商环境。大幅降低准入门槛,全面服务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培育壮大文旅市场。

落实相关文旅优惠政策。与发改、财政、人社、金融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做好减税降费、稳岗返还、房租减免、金融支持等普惠性政策在文化旅游行业的落实工作;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关于支持文旅企业发展的合作模式,用足用好银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切实降低文旅企业融资成本。

加大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京津冀、呼包鄂榆城市群内外联动,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协作,围绕全市4A级景区,深入挖掘景区文化资源内涵,包装右玉玉龙马园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桑干河生态主题公园等重点招商项目,落实旅游产业招商引资保障,对引进项目给予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扶持政策。

搭建文旅融合服务平台。以“六新”发展为支撑,搭建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朔州市智慧旅游云平台、门户网站建设,构建朔州智慧文旅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会展、康养等产业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创建一批智慧文化场馆、智慧景区、智慧社区等示范单位。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数据、交易、宣传等共性关键服务,搭建展示交易服务平台,强化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以“两节三会”为抓手,整合项目、资金、宣传等资源,培育展示交易窗口,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创新创意、开放合作等平台作用,举办多种类型、独具朔州特色的节庆、会展、论坛,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加强旅游安全防范,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举一反三开展以消防安全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市场安全隐患排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落实旅游企业安全培训责任制,实现一线从业人员旅游安全知识培训全覆盖。加强旅游安全监管,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开展“安全生产月”“文化旅游市场安全日”活动。强化对景区游乐设施和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督促指导文博场馆、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做好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监管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与宣传、公安、交通、卫健、应急、气象、消防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安全生产工作合力。

完善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健全旅游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建立完善应急管理组织网络架构和制度体系,科学设置预案流程图,明确岗位职责。综合运用公安、医疗、消防等救援力量和专业化救援队伍,切实做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通过分类管理发挥公共救援、公益救援、商业救援等不同类型旅游救援机构的优势,推动朔州文化旅游救援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体系化。加大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常态化宣传力度,构建常态化、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宣传工作格局。建立景区应急救援队伍,对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教育和培训。

健全旅游保险保障体系。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通过个性化旅游保障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旅游形式、不同承受能力的旅游者所需的多元、丰富的旅游救援保险产品,提高保险保障额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加强投保旅游责任险工作,确保旅行社责任险统保示范项目统保率达到100%。推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交通及高风险旅游项目等经营者实施责任保险制度。推广利用商业保险等方式,做好救援工作。

提升旅游安全保障应急服务。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的发布渠道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手段,提高安全提升信息的受众面和时效性。加强与重要媒体合作,及时发布旅游安全提示信息。坚持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涉旅安全联合检查机制,尤其在黄金周高峰期,联合公安、交通运输、地税、质监、安全监管、消防等相关部门,开展针对道路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的防治工作。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和培育高端文化旅游人才。以“人才12条”为基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逐步建立完善朔州文化旅游人才整体培养模式,持续强化“培养+引进+激励”人才引育机制,提升文化旅游人才的层次与质量。定期开展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领队以及相关服务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实施文化旅游人才“双带动”工程,通过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外地艺术家、企业家、文化旅游人才投资兴业。积极推进出台旅游人才相关奖励政策,对相关市场主体、从业人员以及旅游新业态给予全方位扶持奖励。

建立专家智力支持系统。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文化旅游专家教授,专注于研究和推动朔州文旅产业改革创新发展,参与全市文化旅游经济重大决策咨询、重点项目论证和开展课题考察、调查研究,对朔州市文化旅游业相关规划提供多元化、高层次服务的智力支撑,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不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带动朔州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提升业务能力,推动朔州城市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人才水平。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积极组织举办文化旅游职业经理人素质提升班、导游风采大赛、文物保护技能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活动,建立多元化人才培训和使用机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构建起制度规范化、人员专业化、队伍多样化的文旅服务人才体系。

本文件由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解读。


附表:

朔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库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地点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负责/实施

单位

建设

期限

1

朔州明代城墙北城墙-北瓮城修复工程

朔州老城北门原址

北瓮城南北长54米,东西宽67.4米,高13.65米,女儿墙高2米,总占地面积3934平方米,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北侧、东侧墙体上部宽14.3米,下部宽17米,西侧墙体上部宽15.3米,下部宽18米,墙体收分10%,散水宽1.65米,散水坡度4%;城门洞长18米,内宽5米,外宽4.3米,内侧起券高5.87米,总高8.67米,外侧起券高4.12米,总高6.42米;城墙顶部采用明排,向内排水,排水坡度5%,在城墙内侧各设两个排水口,雨水顺排水口向瓮城内排出,污水接入市政管网。城门楼面阔5间(14.6米),进深4间(9.2米)明间宽4.2米,次间宽3.6米,廊宽1.6米,总面宽14.6米,总进深9.2米,占地面积232平方米,建筑面积134平方米。北城墙:夯土砌筑城墙与原墙体相连,墙体高13.4米,底宽26米,顶宽13米,修复墙体长度234米;复建城门,复建城门楼,修复重建两侧马道,总占地面积86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535平方米;后期进行彩及亮化。

新建

朔州市朔城区文物保护研究与利用中心

2022-2023

2

朔州明代城墙东城墙修复工程

朔州老城东门原址

东城墙:夯土砌筑城墙与原墙体相连,墙体高13.4米,底宽26米,顶宽13米,修复墙体长度170米;复建城门,复建城门楼,修复重建两侧马道,总占地面积45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990平方米;后期进行彩画及亮化。

新建

朔州市朔城区文物保护研究与利用中心

2022-2023

3

朔州战汉墓地遗址公园

朔城区窑子头乡后寨村西两公里处

项目总投资4.2亿元,一期占地60亩,二期占地扩展120亩左右。项目分四部分,包括:战汉墓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塞北墓葬文化专题展示馆、北方戎狄文化陈列馆、胡服骑射休闲文化体验园等

新谋划

朔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2025

4

桑干河温泉康养小镇项目

朔城区东榆林水库周边(初选址)

规划建设水上狂欢娱乐区、特色康养民宿区、休闲度假漫游区和科技动感潮玩区等主题功能区。打造集游园嬉水、温泉疗养、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季节、全天候、全龄化的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亲水体验旅游度假康养胜地。

新建

朔州市文

旅集团

2023-2025

5

桑干河公社丁玲文艺小镇

项目

朔城区七里河村(初选址)

规划建设“一心一轴五片区”,“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一轴”即桑源大道风景观光轴,五片区即红色主题沉浸区、田园丛林体验区、亲水休闲娱乐区、印象工业创意区和生态康养慢游区。

新建

朔州市文

旅集团

2023-2025

6

尉迟恭故里文旅开发项目

平鲁区下水头乡上木角村

总占地800亩,建设农业经济林、绿化、采摘,汽车越野赛道,尉迟滑雪场、民俗体验园,周边环境整治,道路拓宽5公里等。

新建

平鲁区下水头乡人民政府

2023-2025

7

明海湖-大河堡乡村休闲观光旅游项目

平鲁区

高石庄乡

总占地面积1000亩,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边塞古堡文化主题影视基地、湿地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种植养殖休闲体验园区、明长城体验观光景观带等。

续建

大河堡古村旅游开发有限

公司

2021-2023

8

平鲁区体育馆项目

平鲁区

场馆建成后可满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竞技比赛,同时兼顾市民健身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体育健身场馆。体育馆建筑面积15170㎡,基地面积4756.13㎡,概算投资9948.26万元

新建

朔州市平鲁区文化和旅游局

2019-2023

9

绥蒙军区司令部旧址窝窝会红色旅游示范村建设

平鲁区

白堂乡

窝窝会村

完成绥蒙抗日纪念馆建设,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整治村容村貌,维修绥蒙军区司令部及卫生院等旧址。

新建

平鲁区白堂乡

人民政府

2022-2023

10

平朔生态矿坑公园项目

平朔生活区和生态文化

产业园

打造北美风情文旅小镇:规划以精致的沉浸式消费和文旅商业业态为基础,涵盖餐饮美食、线下体验、体育运动等多种商业模式。打造生态休闲度假区及矿坑公园:核心区面积约2万亩,规划开设国际越野车专业赛道、矿坑酒店等业态设施,集天鹅湖等人文景观、热带风情动植物园、边塞农耕文化园、高端花卉水果品摘园、蹦极、高坡滑道和自行车赛道、冬季冰雪运动基地、房车露营基地、薰衣草摄影基地、团队建设和拓展训练基地、生态餐厅及生态客房等市场成熟的项目于一体。

续建

朔州市文

旅集团

2023-2025

11

凤凰城镇“平虏卫”边戍文化保护及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平鲁区

凤凰城镇

规划用地面积546500㎡(约820亩)。其中:修缮改造总面积5900.00㎡,新建总建筑面积约184700㎡。以边塞军事文化为主脉、以塔城山水为载体,统筹整合北固山、吉城墙、点将台、校军场、四大街、八小巷等现有的宝贵资源,形成以边塞文化、古军事文化、回归自然生态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把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新建

平鲁区后安煤炭有限公司

2023-2025

12

鲁沟村田园综合体

怀仁市

新建大型水上湖面5座,改良盐碱地3000亩,建设高标准大棚200亩,修筑小岛及观光台等。

续建

山西盛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17-2022

13

山西怀仁金沙滩生态旅游区

怀仁市

增加景观景点、围墙。建设城门、停车场、卫生间等。

续建

山西壬甲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7-2022

14

幻城•漫林岛

项目

怀仁市

1.5G主题餐厅;2.特色烧烤基地;3.无动力儿童乐园;4.现代一体化帐篷营地;5.水上冲关乐园;6.婚纱摄影基地;7.小萌宠乐园;8.景区灯光夜游及夜间娱乐大型活动基地;9.音乐喷泉广场及景观打造。

续建

山西鹏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021-2025

15

怀仁羲光农丰生态旅游区

项目

怀仁市经济开发区

主要建设宾馆、娱乐设施、休憩区、烧烤区、采摘区、养殖区、生态停车场及其他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续建

山西羲光农丰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2020-2024

16

怀仁博物馆(含工人文化宫)

项目

朔州市

怀仁市

包括博物馆和工人文化宫,总面积约35000平方米,建设陈列展览区、教育区、服务设施、藏品库区、藏品技术区、业务与研究用房、行政管理区、附属用房。

新规划

怀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2025

17

怀仁市大剧院(含文化馆、美术馆)项目

朔州市

怀仁市

包括大剧院和文化馆、美术馆,项目占地面积50636㎡,总建筑面积40442㎡,主体建筑由1500座的综合观演厅、300座、200座等的多功能展演厅、文化中心和相关配套设施组成。

新规划

怀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2025

18

怀仁市旅游集散中心项目

朔州市

怀仁市

占地面积100亩,内设办公楼,具体办理线上线下各种业务,外设候车区。

新规划

怀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2025

19

怀仁市全域旅游示范区项目

朔州市

怀仁市

包括羲光农丰生态旅游区4A项目、清凉山生态旅游区3A项目和金沙滩清凉山景区的提档升级项目。

新规划

怀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2023

20

山阴县长城博物馆装修项目

山阴县

广武村

博物馆场所装修及配套设施、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等,其中博物馆内装修面积3320.96平方米。

续建

山阴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1-2022

21

山阴县旧广

武村传统村

落保护传承

项目

山阴县

旧广武村

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游客步道7200平方米,村内街道硬化及铺装100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绿化面积5200平方米,立面整治房屋90间,改造传统民居30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建设、公有历史建筑修缮及利用、传统街区立面整治、街区绿化、路灯安装、智慧旅游等工程。

续建

山阴县住建局

2021-2023

22

山阴县长城遗址遗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山阴县

广武村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5公顷,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其中:游客管理服务中心2500平米(包括游客中心1建筑面积501.01平米;游客中心2建筑面积1644.67平米;新广武游客中心345.32平米),生态停车场3000平方米。生态环境整治广武营地绿化10公顷,生态厕所6座,外围连接和内部参观步道10.38公里。配套给水工程、污水工程、照明工程、电力工程、室外弱电工程、垃圾集中转运设施等。

新建

山阴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2-2023

23

应县塔栖文旅风情小镇项目

应县木塔景区西500

一期规划占地100亩,二期可拓展300亩左右。以多元化的业态为承载、以周期性大型会展会议论坛为驱动,打造集文化旅游、学术交流、会展商务、产学研体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全国首个以木元素为主题的体验性文化传承的微度假旅居地。

续建

朔州市

文旅集团

2023-2025

24

应县木塔塔院地面及排水工程项目

木塔院内

包括地面消防车道及救援场地、地面铺装和院落绿化等。

新建

应县人民

政府

2022-2024

25

应县博物馆建设项目

木塔西侧

主要建有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设施等。

新建

应县人民

政府

2022-2025

26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东侧休闲商业街开发

项目

朔州市应县木塔景区周边

总投资5亿元。规划总面积约31.6公顷(拆迁破旧房屋约221000平米),依托木塔景区,打造文化+商业+娱乐+旅游+产业的全新商业模式,建设晋北知名、具有东方智慧和国际时尚的主客共享城市文旅休闲商业街。

新谋划

应县文化和

旅游局

2023-2025

27

应县文化艺术中心项目

朔州市应县木塔景区周边

应县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总投资3.43亿元,占地8.88公顷。包括文物博物馆、公共美术馆、木塔数字化展示利用馆、大剧场、小剧场、非遗展馆、文旅产业体验区、文化休闲区、影剧院、数字观影区、大型培训室、专业音乐厅等。

新谋划

应县文化和

旅游局

2023-2025

28

右玉精神馆及雕塑广场建设项目

右玉县干部学院南侧

展馆建筑面积11280平方米,广场11450平方米,道路2000平方米,停车场4500平方米及其配套绿化、给排水、电力等工程。

续建

右玉县住建局

2020-2022

29

马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

新城镇

现代化牧场、马文化博物馆、马文化产业园、马文化主题公园。规模:3500亩。

续建

山西玉龙马业发展有限公司

2023-2025

30

南山旅游区景区提升项目

右玉南山公园

道路35公里,马道80公里,木栈道25公里,健身道38公里,石板路18公里,厕所8座,游客服务中心1座,特种树木2500株,灯饰1200个,室内马场1座,飞行基地,帐篷酒店等。

新规划

右玉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2-2023

31

杀虎口景区文化旅游开发

项目

右玉杀虎口

景区

用地面积500亩;历史文化体验、水岸风情休闲、中国水上长城第一景、塞北影视第一城、中国水陆法会第一道场、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第一古堡、三晋第一水岸风情体验区等。

新谋划

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管委会

2023-2025

32

右玉红色文化基地建设

右玉县

1、右玉干部学院二期项目,二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196677平方米,约合295亩,新建总建筑面积66970.38平方米;2、右玉精神馆及党旗广场,展馆建筑面积11280平方米,广场11450平方米,道路2000平方米,停车场4500平方米及其配套绿化;3、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绿色丰碑改造;4、旅游道路及旅游设施。

新规划

右玉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4-2025

33

右玉城市会客厅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右玉县城西北侧,官屯北路和玉林西街的交叉地段

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玉龙西街(人民路-官屯北路)、学府北路、规划路三条市政道路,游客服务中心、城市展馆、便民服务中心、长途旅游客运西站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网络、热力等管网配套。

新谋划

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管委会

2023-2024

34

大数据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右玉县

官屯北路

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三条规划路及配套管网、配套220V变电站一座、供水、供热燃气、电信宽管网接入。

新谋划

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管委会

2023-2024

35

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杀虎口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苍头河湿地公园等景区

在各大景区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新建、扩建景区停车场,重点景区新建A级或AA旅游厕所,完善景区垃圾、污水处理、消防设施;对景区道路、植被、水系等景观提升改造;完善更新景区景点的标识标牌和全景导览图、提升景区景点5G网络覆盖水平。

新谋划

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管委会

2023-2024


附图:

朔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图








相关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