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认真执行市六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市人大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持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打造“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全市呈现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锚定蓝图争先进位,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紧盯《朔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的宏伟蓝图,明确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构筑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好于预期。

  经济总量再创新高。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宏观形势下,我们应变局、开新局,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20.6亿元,增长9.8%,增速排全省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3.5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排全省第3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44.5亿元,同比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82.7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排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6.3亿元,增长29.9%,增速排全省第3位。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生产供给稳中有进。实施“特”“优”战略,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6.5万亩;肉、蛋、奶类总产量6.5万吨、3.1万吨、59.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5.5%、8.6%、18%。以煤、电龙头企业、关键企业为引领,工业经济强势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增速排全省第9位,其中,煤炭、电力两大主导产业集中发力,全年生产原煤20250万吨,同比增加1692万吨,增长6.9%;全市发电量522.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3.8亿千瓦时,增长18.1%。分类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7%和17.9%,均明显快于服务业增速。

   

                     图2: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 

  

  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深入挖掘和激发市场需求潜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逆势上涨,全年完成340.2亿元,增长13.7%,增速排全省第1位;其中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1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2.9%,超省定年度目标任务1.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扩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提升,全年完成347.5亿元,增长16.4%,增速排全省第1位。外资外贸逐步恢复,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7.5亿元,增长-3.7%,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2.6个百分点。

   

 

            图3:投资、消费、进出口累计增速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168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72元,增长9.9%。

     

           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速 

  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均可完成年度任务;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25人。

  (二)聚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350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5%,全年粮食产量达到25.17亿斤,同比增长1.28%,为历史第二高产年。草牧业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全市牧草面积达95万亩,饲草总产量186万吨,建成年出栏250万只的牧繁农育区、150万只的自繁自育区,形成了饲草种植、羔羊养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羊绒加工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25座,日产鲜奶1300多吨,成为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右玉羊肉、应县青椒与胡萝卜、平鲁区红山荞麦等7个农畜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新认定8家省级示范联合体,创建部级蔬菜标准园4个、省级9个、市级20个,省级果药材标准园7个。

  主导产业加快转型。煤炭先进产能加快释放,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水泉煤业、朱和咀煤业竣工投产,释放优质产能180万吨/年,五家沟煤业400万吨/年资源整合项目进入试运转;完成了潘家窑煤业关闭退出工作,退出产能90万吨/年,全市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2%。电力产业加快发展,中电神头“上大压小”2×100万千瓦项目3号机组投运,平朔2×35万千瓦项目有望年内投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产业,华朔新能源1000兆瓦锂电池、山西国润钒液流电池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分布式光伏落地我市,怀仁市、右玉县被列入全国首批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县,共取得项目建设指标8万千瓦。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朔州分会场暨应县木塔?第四届朔州陶瓷产品进出口交易会、桑干河?第九届国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荣获“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国际工业固废大会永久会址”称号。

  服务业提质增效。印发了《朔州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1年行动计划》《朔州市服务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朔州市促进服务业发展二十条》,进一步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举办了“晋情来消费?乐购朔州”系列消费促进活动,积极开展两轮省、市级电子消费券发放工作,共计核销452.1万元,拉动消费3558.8万元,进一步提振消费市场信心。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科技创新扎实推进。推荐“怀仁市祥和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等45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预计高新技术企业可达70家。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公司煤矸石高价值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新认定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朔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新认定科通化工有限公司、山西诺诚制药有限公司2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

  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实行“揭榜挂帅”制,全市首批共7个“揭榜挂帅”项目立项,另有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等10个项目列入2021年度朔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推荐山西中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三元炭素有限责任公司、山西老万生态炉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项目。加快省校合作项目建设,朔州市城市能源互联网中心被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评为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

  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举行2021年度科技活动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组织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申报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荣获一等奖,在全国赛中获得“优秀企业”奖。

  知识产权战略稳步实施。印发《朔州市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怀仁陶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实现我市地标产品“零突破”。与山西北部三市签署了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成立了69个会员单位组成的朔州市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为更好的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保护协作和维权援助奠定了基础。

  (四)强化项目推进力度,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项目招引成果突出。出台了《朔州市招商引资产业链长制实施方案》,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开展了建链、补链、延链、融链、强链工程,依托朔州市产业招商地图,开展精准招商精准对接。推行招商引资项目闭环管理,竭诚为项目顺利落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87个,计划投资额1301.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000亿元)的130.1%。外资招引成效突出,全市新设外资企业8家,直接利用外资金额6526万美元,完成本年度目标任务(3000万美元)的217.5%,完成进度居全省第一位。与上海韩国商会、加拿大亚洲商会、上海浦东外商投资协会等外商组织建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合作备忘。

  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成立朔州市重点工程项目总指挥部,建立“五个一”市领导包联工作机制,确定了17名市领导、12个责任部门包联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为每个项目定目标、定措施、定进度。项目建设推进有序,平鲁海泰光伏项目、山阴智恒泰新材料项目、应县阿拉丁项目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专栏1:“五个一” 

“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项一策、一抓到底” 

  争取上级资金成效显著。紧抓国家政策机遇,精心谋划符合国家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到国家、省项目建设预算内补助资金突破10亿元大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3亿元,为拉动全市经济、带动社会有效投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服务保障多措并举。优化升级项目管理库,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全面对接,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精准调度,形成了市、县一体化的项目工作体系,推动我市项目在线管理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制定了《朔州市转型项目建设2021年行动方案》,开展了一季度项目集中审批活动、固定资产投资首季开门红专项行动、全市建设项目集中开复工活动、项目建设冬季攻坚大比拼等活动。继续创新六项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入企服务,大幅提升服务效能,形成推动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动能加快培育

  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快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38亿元。推进17座煤矿核增产能2400万吨/年,圆满完成国家、省、市能源保供任务。大力发展风、光、生物质、储能、氢能等新能源相关产业,运营新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达600万千瓦,占比为38.06%。积极推动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推进华朔新能源公司针状焦、三元炭素公司超级电容炭等项目。严格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编制《朔州市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成功列入2021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支持范围,3年累计获得中央专项资金9亿元,完成12.99万户改造任务。

  能源互联网试点城市建设全面开展。积极争取成为全省能源互联网试点城市,编制完成朔州市城市能源互联网中心建设项目可研报告,成立了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储能分院、储能技术与装备工程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城市级能源互联网中心平台、电力数据中心、非电数据中心,组建了朔州市低碳综合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确定了首批基于共享储能的风光源端一体化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制定《朔州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成果工作方案》《市属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组建了华朔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县(市、区)全部完成脱钩和公司制改革。

  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继续扩大煤电一体化试点规模,王坪煤电一体化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东坡煤电一体化试点已获得省能源局批复。不断扩大增量配电项目规模,山阴北周庄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场地平整工作已基本完成,平鲁经济开发区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已取得省能源局对配电网规划的批复。

  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印发了《朔州市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整改任务分解方案》,将营商环境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精简审批事项、材料、环节、要件和时限。在推行“视频勘验+承诺制”“视频录制+承诺制”的基础上,开发了“朔州云勘验”小程序,大幅缩短审批时间,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累计办理涉企经营许可6924件,惠及企业6832户。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依托山西省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管理平台(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了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网上办理,实现了企业注册登记信息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企业开办环节压缩至4个环节,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13.86万户,同比增长14.4%。

  开发区改革成效显著。“三化三制”成效明显,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投融资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引入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和运营。各开发区“承诺制”落实到位,项目开工前需要办理的所有审批事项,除已纳入管委会服务范畴的以外,全部实行承诺制管理。朔州经开区、平鲁经开区和怀仁经开区被省商务厅确定为校友招商引才特色园区。开发区企业投资项目备案96个、出让标准地388.77亩、完成领办代办事项39件,建成标准化厂房17.09万平方米。

  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积极推动企业“上市突围”行动,出台了《企业进军资本市场奖励办法》,组建“上市突围”优质企业资源库,开通了企业上市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共选育重点上市企业4家,重点挂牌企业15家,储备优质企业86家。推动新增签订股改、挂牌协议企业26家,新增完成改股企业21家,比2020年底增长1倍。新增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12家,比2020年底增长2倍,实现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数量和质量的大提升。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搭建对外交往平台,举办各类对外开放推介活动20余场。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组织山西晋利糖果等5家企业参加了第129届、130届广交会;组织百福超市、应县经纬通达等8家企业参加了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海口);组织应县博达瓷业等5家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宁波)。成功举办2021晋北肉类平台? 怀仁羔羊肉交易大会,参加了第四届进博会,朔州市城市会客厅“朔州馆”亮相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全新宣传朔州城市形象。加快外贸主体培育,引进易途国际商贸物流山西有限责任公司外资独资企业,依托总部华商协会在欧洲的影响力,搭建朔州与欧洲之间贸易往来的桥梁,将朔州特色产品推向欧洲。

  (六)全力做好融合发展,城乡面貌更加靓丽

  规划编制引领发展。按照“收好官、定好位、谋好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同步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工作,20个市级专项规划,15个已通过专家评审,5个已完成初稿。

  城市管理品质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启用市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成立市智慧城市发展服务中心,为市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运行提供保障。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全市运营的8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规模达22.5万吨/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已建成48座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覆盖率达95%以上。供热能力得到有效保障,完善中心城区“三源一网”热源运行模式,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应急切换的供热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丰硕,两年累计改造完成150个。住房保障任务超额完成。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统筹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村特色风貌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工作,山阴古城村、应县石庄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怀仁海子村、南小寨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海子村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面加快交通、旅游、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功能逐步完善。集大原高铁10月底全线工程开工建设。朔州机场项目全面开工,朔神高速、阳方口—平鲁干线公路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建成“四好农村路”153.7公里,完成危桥改造2座,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完成156.4公里,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架构初步形成。

  城市路网结构更加优化。完成女人街、部队农场道路改造、体育场、美都汇地下通道工程、建设路(鄯阳街-市府街)段改造工程。民福街道路提质改造二期工程(西环路—张辽路)段完成道路南侧路牙石安装,完成雨水管网埋设。怡东路连接线工程已完成北段820米的道路主干道及雨污排水管道铺设,全市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6亿元。

  (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印发了《朔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35年)》规划,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全省第2位,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6项污染物指标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成绩。推进减排降碳,在全国碳市场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我市应履约户数11家,履约率100%,全省排名第1。清洁取暖改造完成率达97.8%。

  水污染防治持续加大。拓展清河行动成果,开展河道“清四乱”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现有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全面完成提效改造,累计引黄补水2.06亿方,巩固提升37.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全市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无劣Ⅴ类断面。

  土壤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林长制”,完成营造林32.7万亩,建成区4548亩闲置建设用地全部植绿覆绿。成功承办了全省“爱鸟周”启动仪式,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疫情隔离点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率100%。

  (八)有力应对风险挑战,经济发展保障有力

  疫情防控坚实有力。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感染”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救治、强保障”的要求,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部署完成全员核酸信息化建设,规范“新冠肺炎疫情监测多点触发预警响应系统”。常态化抓好疫情舆论防控及物资储备,建设市县两级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库,确保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至少具备1个月防护消杀物资自我保障能力。加快疫苗接种,全市新冠疫苗接种近290万剂次,接种138.3万人次,顺利完成了12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任务,3-11岁人群累计接种近25万剂,9.84万人完成了全程免疫,构建起全民免疫屏障,未发生疫情感染病例,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

  地方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处置工作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加强风险监测预警、早期干预和应急处置。压降银行业不良贷款,推动朔州农商行化险改革,积极推进增资扩股工作。规范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完善分类监管体系,促进行业清源,引导11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典当行主动退出市场。

  债务风险化解有序。着力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出台了《朔州市市本级政府隐性债务及中长期支出责任化解方案》和《朔州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债务风险防范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通过年度预算资金、超收收入、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化解各类隐性债务18.26亿元。

  安全风险管控有力。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扎实开展三大领域打击整治等专项行动,持续保持了对突出犯罪严打高压态势,社会大局稳定。全市“零事故”创建单位达到33694个,创建率99%。化解风险隐患17969条,化解率96%。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九)立足民生兜牢底线,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把全市未解除风险“三类户”69户126人全部纳入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予以重点关注,定期核查、动态管理。建档立卡脱贫户学生实现疑似失学动态清零,完成5654户农村住房抗震改造。应县易地搬迁就业帮扶中心托底安置、山阴县公司化委托经营带贫益贫、右玉县的“企业+基地+搬迁户”等模式,成功探索出后续帮扶新路径。

  

  

专栏2:三类户 

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高等教育短板逐步补齐,山西工学院成功完成转设,首批3500名新生顺利入学。覆盖大中小幼的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特别是“一本三专一开大”的高等教育格局,补齐了我市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短板。“双减”工作取得实效,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100%,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接受资金监管100%。城乡学校布局不断优化,完成撤并9所、改办2所乡镇学校,改扩建16所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市城区新改扩建8所学校投入使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师德师风、师生人身安全和校园食品安全集中整治三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专栏3:“一本三专一开大” 

    “一本”指山西工学院;“三专”指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一开大”指朔州开放大学。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成功申报1个省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赞百年 歌盛世”文化志愿服务三晋行)、207个省级乡村群众文艺队伍、102名省级乡土文化能人、214名省级乡村文化带头人。举办了2021年塞上朔州长城旅游节,荣获“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称号,朔州文化旅游品牌越擦越亮。 

专栏4:“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 

    塑造一批群众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支持一批专业文艺演出。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朔州大医院基建基本完工,医疗设施设备项目进展顺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平朔医院转制工作扎实推进,已更名为“朔州市中医医院”。确定怀仁市为我市第二批“5G+远程医疗”试点县。统筹推进分级诊疗改革,山西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牵头的陈星博士工作站在朔州现代医院挂牌成立,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明显。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创业、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等培训,有效促进稳定就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就业”服务,推进“省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授牌3家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405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7.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427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35.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4%,控制在4.5%以内。

  民生保障底线不断兜牢。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平均达到每人每月546元和52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城市提高至每人每年8520元、农村8112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0.6万人,支出保障资金4.6亿元;特困人员9090人,支出供养资金8865.5万元;临时救助困难对象30137人次,支出救助资金6105万元。

  国防动员、双拥、退役军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地震、人防、防灾减灾救灾、援疆等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仍然繁重,实体经济面临诸多挑战。此外,创新能力仍需加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任重道远;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的任务还很重;营商环境仍待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有待巩固;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2022年工作意义尤其重大。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为主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力打造“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崛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朔州篇章。

  (二)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上述要求,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目标,并与“十四五”规划指标相衔接,统筹考虑质量与速度、现实与可能,按照实事求是、为转型发展留出空间、合理引导预期的原则,202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3.规上工业企业净增80家以上;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

  7.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

  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

  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1个百分点;

  10.居民消费价格增幅控制在3%左右;

  11.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2亿元;

  1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0.32件;

  13.5G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45%;

  14.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

  1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17.年末总人口达到159万人;

  18.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950套;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氮氧化物排放量降幅、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设区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幅、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劣V类水体比例11项指标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三、2022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安排,聚焦全力打造“四大高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聚焦现代产业体系蓄势而发,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

  巩固提升煤电传统产业。把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加快煤矿产能核增手续办理,完成保供任务。抓住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机遇,加快煤炭精细加工和清洁利用,加快推动中煤平朔75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方向转变。延伸煤炭上下游产业链,推动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推动潞安集团200万吨/年低阶煤分质清洁利用等项目,开辟清洁高效利用新途径。加快电力外送中转基地建设,推进中煤平朔、晋能朔南等煤电一体化项目,加强与中煤华昱、京能、华能合作,推动山阴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开工建设,提升电力向京津冀输送能力。

  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推进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储能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风、光、生物质等产业,有序推进氢能、地热能等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促进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产业发展,不断优化电源结构。推进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10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项目前期工作,新能源装机占比力争达到44%。

  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在推动现有煤机装备、能源风机塔筒等装备制造企业做优做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储能装备、重卡装备、智能装备等产业,引进培育优势企业,建立配套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一道新能源、海泰新能光伏组件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推进能源宝精密装备制造项目、协鑫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打造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开工建设三元炭素年产30万吨硅产业链项目、北纬三十八度硅片产业项目、江苏鑫华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

  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大煤矸石利用和就地转化力度,推进神电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园区、平朔煤矸石发电循环产业区等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装配建筑和绿色建材,着力打造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启动硅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启源公司粉煤灰精细化综合利用、北新建材纸面石膏板等项目投产达效。

  打造陶瓷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与景德镇等陶瓷产区产业合作,积极承接陶瓷主产区产业转移,引进知名陶瓷企业落户,推进日用陶瓷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建筑瓷、卫浴瓷、工业瓷,打造集技术研发、工艺创新、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陶瓷产业体系,擦亮“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名片。充分发挥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带头作用,抓紧启动建设怀仁省级日用陶瓷检验检测中心,研究制定朔州陶瓷地方标准。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怀仁金沙滩生物医药园区为核心载体,主动承接京津冀等地区医药产业转移项目,重点发展高端绿色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制剂包装等产业,加快发展化学制药产业。支持怀仁医药产业园建设院士工作站、生物医药创新实验中心、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培育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打造零碳产业园。依托能源互联网+物联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多能源系统互联互通互补,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零碳交通物流体系,以绿色建筑为主体的零碳运营场景,高标准示范打造零碳机场、零碳高铁站,建设全省首家零碳空港园区。以碳中和微藻循环经济产业园、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低碳产业为核心,构建“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光能+储能”为一体的“新化石燃料”,打造应县零碳示范产业园区。

  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立足产业发展特色,找准现代服务业发展定位和方向,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代物流和网络货运,支持经纬通达无车承运二期项目建设,打造综合物流园区。依托朔州车务段货运量全国第一的优势,与中铁快运合作,打造区域煤炭交易中心和铁路公共货运平台。依托高铁站和机场,打造现代化的临港综合物流园区。推进优秀非遗项目进景区,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实施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计划,围绕产业链前端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强化技术转移服务,壮大科技服务业。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挖掘厚重的长城文化、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避暑环境“三大优势”,构建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在现有4个A级景区基础上,争取年底新增1-3家A级景区。指导推动右玉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怀仁市、应县2个创建试点。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长城人家、乡村旅游示范村。深入挖掘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推进平朔生态休闲工业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不断扩大冰雪旅游季活动影响力、知名度,激活冬季旅游市场。依托塞北烈士陵园、李林烈士陵园、右玉干部学院,开展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组织举办2022塞上朔州长城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塑造文旅品牌新形象。

  做优做强特色农业。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有机生态,融合发展”思路,推动建设优质肉羊、优质玉米、优质奶源、优质牧草、优质杂粮、优质蔬果“六大基地”,构建农工贸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农牧融合发展高地。做好稳粮保安工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12.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5亿斤以上。守好雁门粮仓,保持人均粮食占有量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做强、做大、做精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古城、金沙滩、龙首山、图远等“链主式”龙头企业,打造“四大全产业链”。

  (二)聚焦创新驱动谋势而起,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实施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等国家、省、市级项目为抓手,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大、市场开发能力强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示范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的新技术。积极组织申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创新资源,突出产业应用技术研发,强化成果中试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和认定工作,组织企业培育建设省、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朔州中试基地建设。以山西工学院为龙头,加强省校合作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

  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依托山西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储能分院,定期召开学术活动,指导全市能源互联网建设和储能产业发展。推进城市能源互联网中心平台及非电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拓展智慧能源应用场景,布局更多企业级、园区级能源互联网。建立能源互联网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培育能源互联网新模式和新业态。

  (三)聚焦扩大内需乘势而上,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吃透吃准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的重大政策,研究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加大产业类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力度,确保项目建设压茬推进、滚动实施,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项目支撑。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民生领域项目建设。

  实施项目精准招商。立足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利用好产业招商地图,运用电价招商、基金招商、链长招商、网红招商、商会招商等“五大招商”办法开展精准招商。积极推进精准化靶向链式招商,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链,重点瞄准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引智、引技,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和发展短板,形成一批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全面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六项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好项目建设冬季攻坚大比拼活动、一季度集中审批活动、项目建设集中开复工活动、“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活动等服务保障推进项目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开春即开工”。持续深化干部入企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水、环评等实际问题。加大中央、省预算内资金争取力度,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范围。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和关切,对标国内、省内一流水平,以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为抓手,扎实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实施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扩容和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三大行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市场主体数量倍增。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统筹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促进活动,稳住传统消费的同时,依托“互联网+服务”等新业态,培育定制消费、信息消费、幸福消费、绿色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引导消费预期,倡导文明健康消费理念,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深入实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农村电商强县。

  (四)聚焦改革开放借势而进,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结合,继续支持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能力。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提升先进产能占比。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风、光、生物质发电、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共享储能电站,谋划建设新的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拓宽能源领域开放合作渠道。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驻朔央企、省企发展,与中煤集团等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实现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推动已组建的城发集团、文旅集团、华朔绿色产业集团、华朔能源集团4家市属重点企业做优做强。加强对市属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关键岗位、重要人员和“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推动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加快应用,实现市属企业和各县(市、区)企业动态监管。

  持续激发民营企业活力。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好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权益保护等惠企政策,用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持续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支持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在主板、科创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和融资,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本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深化开发区改革。持续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和“九通一平”,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运营。全面落实用地、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切实降低要素成本。进一步提高开发区赋权事项执行力,努力做到赋权事项领得到、接得住、管的好、有监督,实现“区内事、区内办”。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牢固树立“安商”“亲商”“富商”的理念,切实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持之以恒打造“三对”“六最”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服务对接机制,以营商“软环境”成就发展“硬道理”。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承接京津冀产业、人才、科技和资本转移,构建开放型经济。加快融入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呼包鄂榆城市群,全面融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寻求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合作。加强与秦皇岛港、黄骅港合作,构建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的大通关平台。加强与忻州在旅游康养方面交流合作。精心打造“两节三会”对外交流平台,支持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依托山西经纬通达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稳定开行中欧(中亚)班列和多式联运班列。

  (五)聚焦城乡统筹聚势而生,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多措并举稳岗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补齐农村环境治理短板,打造50个高标准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帮扶机制、保障机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提升城市品质。以高效实施环卫一体化改革为抓手,推动我市三年内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贯通朝阳路、友谊街、顺义路、怡东路等城市主干道,加快民福街二期、滨河西路改造工程、西北出口道路改造工程、北同蒲铁路平改立工程。加快推动市政管网建设,开工建设桑干河机场场外排水管网以及市区22条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持续抓好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设交通强市。以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为总抓手,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重点推进朔州机场、集大原高铁、朔神高速公路建设,谋划呼和浩特至朔州高铁、朔州至灵丘普通铁路建设,启动平鲁、右玉通用机场建设规划。实施农村公路联网畅通工程,新改建“农村四好路”180公里。建设长城旅游公路265公里,实现主要景点连通。

  (六)聚焦绿色低碳顺势而为,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展黄河支流苍头河、偏关河河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深入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水源涵养和矿山生态修复,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围绕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区建设,坚持绿化彩化财化有机结合,乔灌草搭配、阔针林混交,科学合理布局绿化空间,开工建设晋北地区朔州市高原风沙源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以不低于30万亩的营造林规模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原则,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山体裸露区、露天集中开采区综合治理。遵循“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组织编制《朔州市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部署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我市国土空间生态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控硫降尘”工作重点,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全力推进清洁取暖改造,严控露天煤矿、石料厂等非煤矿山露天开采扬尘污染,加大源头企业监管力度,做到污染不出厂、污染不进厂、污染不上路,做好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推进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南山环境能源项目投运,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全焚烧处理。持续开展“清河”专项行动,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固体废物源头防控,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推动塑料污染治理。

  严格落实双碳和节能降碳。完成《朔州市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严格控制产能、能耗等量减量置换项目盲目建设,严禁新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落实指标的“两高”项目。一企一策常态化监管重点用能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右玉县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提高公众节能意识,助力 “双碳”目标实现。

  (七)聚焦民生保障因势而动,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总策略,严格落实中高风险地区入朔返朔人员管控措施,坚决守好“朔州阵地”。持续推动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全市应用,加强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集中隔离、医疗救治、应急处置、物资保障能力建设。继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牢牢抓住3-11岁人群普种、60岁以上人群查漏补种、重点人群加强接种,筑牢免疫屏障。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强化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创新,全面落实教育“双减”政策。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做好山西工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加大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扶持力度,提升义务办学质量,三年内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放心午餐”全覆盖。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特色融合发展,开工建设山阴技术公共实训基地项目。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三医联动”,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围绕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中医院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朔州市大医院医疗设施设备购置和专业团队建设,实现早日开诊运营。启动市传染病医院迁建工作,提升市传染病医院诊治能力,开工建设市中心血站项目。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进一步强化服务、改善环境、拓宽渠道,保障各类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改善公共就业服务环境,发展“互联网+就业”服务,全年提供就业岗位达到4万个以上。加强创业政策引导,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发挥就业补助资金和创业担保基金有力支撑,支持孵化基地、工业园区、实训基地、创客小镇建设,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企业培育新的创业力量。

  打造高效快捷的社保服务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不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持续推进省定城镇社区幸福养老项目建设,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知识库”,优化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布局,不断加强“双拥”和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和“文明守望工程”,建立朔州非遗数据库,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承办好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羽毛球、足球、击剑等8项省级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以及乒乓球、羽毛球等15个群众体育赛事,筹办好十六届省运会闭幕式。

  (八)聚焦安全发展稳势而行,创优高质量发展环境

  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推动发展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强化粮食、能源安全,切实有效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序化解市本级政府债务,继续加大对非法集资、非法放贷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突出抓好交通、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校园、危险化学品、城市安全运行、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全力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落实安全防控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持续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灾害防治等各类物资储备,全面提升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妥善处置各类信访事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同时,要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切实抓好科技、人防、地震、禁毒、标准化、民兵预备役、文史档案、民族宗教、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