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两大任务”、加快“六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更好发挥体育在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消费升级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根据《朔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有关规划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创新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全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三五”期间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民健身不断向纵深发展。出台了《朔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各县区也相继出台了本地的实施计划。实现了全市行政村体育场地“全覆盖”和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全覆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80%。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市本级和6个县区均成立了体育总会、老年体育协会,体育社团达到120多个,每个乡镇行政村至少有1支体育健身队伍。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朔州市西山自行车赛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正在形成。 

(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突出重点、强化优势、效益优先,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积极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为省级输送优秀后备人才3名。根据我市实际,选择击剑、马术特色项目作为突破,逐步形成县县有强项的发展格局。全市共有少儿体校2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所,怀仁县十一中成为我市少儿体育运动学校,省级单项后备人才基地1个,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1 所。“十二五”期间我市运动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体育赛事共获得20块金牌。 

(三)体育产业发展不断进步。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以体彩销售为主的体育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彩票累计销售2.49亿元,筹集公益金1665万元,相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153.7%142.7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单位、团体、个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举办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全市公共体育场馆逐步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通过引进举办了全国马术场地速度赛、全国摩托车赛、全国汽车赛、全省击剑比赛、全国职业篮球联赛(CAB)等赛事活动,为推动体育产业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尝试。 

(四)体育场馆建设不断加快。新建了朔州市体育广场、怀仁县体育馆、应县全民健身中心、右玉县文体活动中心、右玉县体育场、山阴县体育馆等公共体育场馆。到2015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平方米,高于全省人均面积。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发展趋势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大发展和足球等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将在2022年举办冬奥会,山西省在2019年将承办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体育事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从发展政策来看,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朔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做大做强体育消费市场”、“争取建成山西省一流休闲城市,打造晋西北健康休闲产业高地”的目标任务,这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发展方式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完全有条件和潜力成为未来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公共服务来看,将进一步转变体育的政府职能,更多更好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合理定位和良性互动,形成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 

从群众需求来看,人民群众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消费不断增长,这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强大动力,也必将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总的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二是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创新驱动不足,群众体育组织体系不够完善;三是体育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市县乡村“6565”工程尚未完成,县区新建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四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业余训练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体育后备人才缺乏;体教结合的业余训练模式尚不够完善;五是体育产业规模小、体育服务业比例偏低、种类偏少,体育与旅游等产业融合不够,体育产业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健全。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升两大任务,建设美丽朔州”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效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发展壮大体育产业为落脚点,强基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加快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补短板,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加快竞技体育发展,创新体制机制,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惠民生,扩大体育服务公共购买范围,搭建公共体育活动平台,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动城乡体育服务均等化;增实力,加大体育改革力度,促进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全力打造晋西北健康休闲产业高地,为建设美丽朔州、健康朔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建设全民健身这个中心,协调体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体育内部协调发展的关系,把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作为推动规划落实的重要支撑,确保体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2、坚持改革创新。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体育工作主攻方向,大力推行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体育运行体制等领域改革,深化简政放权,转职能、调职责,营造平等参与、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束缚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依法治体进程,健全完善体育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积极探索公共体育服务的手段创新和服务提升,吸引更多的专业机构、专业人才投入到发展体育事业中来。 

3、坚持一体发展。推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互动发展,以普及为重点,在普及群众体育的基础上抓提高,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同时推进群众体育的普及;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相互联动、渗透和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城乡同步发展。 

4、坚持服务民生。秉承体育即民生的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大体育惠民工作力度,结合体育工作服务群众、服务民生,将办实事、惠民生落实到体育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扩大服务的范畴和半径,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5、坚持依法治体。坚持用法治引领、推动、保障体育发展,加强地方体育立法,营造良好体育法治环境。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思维,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切实把体育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体育权利。 

(三)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取得良好基础上,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提高我市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与省内外兄弟市的差距,全市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体育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体育公共服务明显提高,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5%以上,国民体质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全民健身工程有较大的发展,体育场馆数量明显增加,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不断推进,具备承办省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业训水平显著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部分项目取得新的突破,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取得新成绩;体育产业实现加快发展;体育法规基本健全,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努力开创体育事业新局面。  

具体目标是: 

1、群众体育呈现新气象。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显著增强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使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人均全民健身专项活动人均经费达到2元以上;市级各类体育协会组织达到40个以上,县区各类体育组织协会达到30个以上,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000人左右;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2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8万;国民体质合格率达85%以上。 

2、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明确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结构和布局,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抓好2018年第十五届省运会的备战和参赛工作,组织好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我市承办的赛事项目;积极参与全省体育大赛,主动申办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单项赛事;全力打造朔州特色赛事项目,承办好山西右玉马术邀请赛;扎实推进足球改革,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提升足球在我市的影响力;积极支持民办竞技体育专业训练队伍,引导县区开展业余训练工作,协调怀仁县十一中申请申办青少体育职业技术学校。 

3、青少年体育形成新格局。市体育运动学校要积极申报职业专科学院,打造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结合我市生态旅游发展,打造1-3个国家级或省级训练基地,每县区发展1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加快中小学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体育学校,每所学校至少要发展1-2个特色体育项目;依靠社会体育组织,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每年向省级训练部门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5名。 

4、体育产业取得新发展。增强体育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运动休闲等具有朔州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实现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继续扩大体育彩票销售,每年每县区体彩销售点增加5个以上,体育彩票销售年递增速度20%,到2020年销售总额超过1.5亿元。 

5、体育设施迈上新台阶。按照省“6565”四级工程目标要求,以朔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朔州市七里河体育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市、县区“一场一馆两中心”即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协调县区理顺新建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新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率100%。打造朔城区西山、右玉县小南山两条绿色生态体育健身长廊;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丰富群众体育 

积极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构建完善特色鲜明、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生活化、科学化。 

1、健全城乡惠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和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城市街道、社区、乡镇室外健身设施建设覆盖率超过80%。充分发挥县区体总和单项协会作用,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健身,办好“体育送下乡活动”。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和裁判员、基层健身辅导员等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依托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快体育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网络,切实为群众健身提供方便。 

2、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群众体育活动 

以“强健体魄,阳光生活,健康朔州”为主题,蓬勃开展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特点的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逐步实现群众健身活动常态化、生活化。 

广泛开展健身知识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引导规范广场舞等健身活动有序开展。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全市人口35%以上,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大幅提升,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朔州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项目,逐步形成全民健身品牌项目。重点打造乒乓球、篮球、自行车、羽毛球、毽球、健步走等群众赛事活动、“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全市每年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健身赛事(活动)不少于100场,参加人次不少于2万人。 

3、推进特殊群体公共体育服务 

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扶持老年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和集体活动平台,发挥全民健身对老年人健康促进与社会融合的作用。落实优待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广泛开展农民工、妇女、幼儿体育。重点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社会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需求,加强相应人群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帮助其通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更好地融入社会。 

4、完善全市国民体质监测网络 

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市县两级要完成“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配置相应的体育监测器材,定期开展体质测试服务,并向更多人群延伸覆盖。完成国家、省年度各项国民体质测试任务,规划期末实现全市3‰人口的国民体质测定,并向社会公布国民体质监测主要指标。加强体育、卫生部门衔接,引导城乡居民树立大健康理念。 

5、强化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 

按照“3+x”模式,加快推进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市、县区100%建有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三个协会,要继续加快其他体育组织协会的发展,市、县区分别达到40个、30个。要积极采取资金扶持、政府采购服务等政策措施,逐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并向实体化发展,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活力,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的能力和质量。坚持城市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推动全民健身站点网络化、规范化建设。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承担起“全民健身指导站”的职能,并有专(兼)职体育工作者(体质测定指导员),积极支持乡镇农村发展各类体育组织协会的发展,服务农村群众体育健身需要。各行政村(社区)要普遍有体育健身组织或队伍,并建有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或文体活动点,形成依托现有健身场地开展健身活动的组织发展形态。 

6、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借助“全民健身日”、大型体育赛事及各种节庆体育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社会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二)提升竞技体育 

要充分利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在我省举办并在我市安排有赛事项目的契机,从我市实际出发,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大力实施“二青会”带动战略,扎实推进“强基育苗”工程,逐步构建朔州特色项目结构布局。 

1、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加强市体校青少年体育竞赛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在保持田径、乒乓球等项目优势基础上,增加射击、篮球、足球等项目训练,保持常年在训人数300人以上。积极支持民办体育专业学校的建设,鼓励各学校开展传统特色体育项目竞赛,打造以市体校为骨干、市县区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向上级体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2、完善竞赛制度  

根据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律和省运会战略的要求,每4年市县区要组织举办一次综合性青少年运动会,逐步形成以市运会为核心与省运会接轨的青少年竞赛制度。充分发挥市运会指挥杆作用,调动各方面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积极性。  

3、加强培训力度  

不断采取措施,加强训竞管理干部、教练员、裁判员“三支队伍”人才建设,严格管理、使用,全面提高我市“三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快全市竞技体育队伍建设的步伐。  

(三)推动足球发展 

根据中央关于足球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朔州市的实际,找准着力点,积极推动我市足球的发展。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以及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在社区、公园、景区、闲置绿地等区域,建设一批多功能公共足球场地设施。市、县区要加快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要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全面普及发展社会足球,积极推进职业足球。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足球活动和赛事,完善足球竞赛体系。要加强足球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设,培养足球专业人才队伍,发展职业足球俱乐部,促进足球产业发展。 

(四)繁荣体育产业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山西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落实各项体育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我市体育产业市场培育步伐。 

1、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业,引导群众体育消费。各县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拓展户外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与体育健身相结合的体育健身旅游休闲项目,打造12个体育健身休闲精品活动。朔城区依托紫金山、神头泉组等自然资源和市区中心优势,着力打造户外体育休闲体验、登山、徒步、露营等活动。平鲁区依托红色李林、凤凰城、北固山、乌龙洞等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和体育休闲项目。山阴县依托广武城、长城等优质资源,开发长城攀爬、无线电航模等体育休闲项目。怀仁县依托金沙滩文化生态园建设、七大水系工程,打造自行车越野、水上体育休闲项目。应县依托应县木塔等丰富文物古迹,加快自驾游、自行车乡村体验游健身项目。右玉县利用全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契机,重点开发体育训练基地、户外体育休闲、运动康复等项目。 

2、贯彻落实《体育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的管理,完善和扩大体育彩票销售网络,增加销售站点,增强市场销售和服务能力。狠抓重点产品,抓好对重点玩法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将体育彩票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实施考核。杜绝一切违规行为,保证体育彩票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3、培养体育消费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体育经营和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本体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经济、体育广告、体育服装用品、体育旅游、无形资产等体育相关产业,努力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4、规范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委《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理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逐步形成运行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各类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作,打造一批区域性的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各县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管理体育产业发展,做好高危险性体育经营性项目审批。 

5、引入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借鉴其他地市成功举办商业赛事的经验,要积极申办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单项赛事活动,建立体育赛事中介机构,不断提高我市体育赛事商业化操作水平,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五)完善体育设施 

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全力推进“6565”工程,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网络。 

1、推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积极探索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体育设施管理运营模式,充分挖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着力将其打造为全民健身中心、赛事演娱中心、会展商务中心,发挥其竞赛、健身、训练、产业、旅游、应急等功能。 

2、完善县级体育场馆设施。各县区要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的“雪炭工程”及省财政厅、省体育局的基层群众体育健身场所等项目资金,努力建设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体育设施。“十三五”期间,各县区要按照全省“6565”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全面完成县区场馆设施建设要求。 

3支持各县区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原则,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县城的社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的有关规定,将体育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体育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体育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教育、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 

(二)深化体育事业改革。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断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公共服务职能。立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加强改革与创新,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和后劲。进一步整合体育场馆资源,全面提升体育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深化体育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营造社会力量积极办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体育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教育培训等机制,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能力。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一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等专业人才队伍。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纪立规,正风反腐,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强化监督和问责力度,建立惩防结合的源头治理体系,为体育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