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龙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响黄花梁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品牌打造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名片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7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来抓,高位推动、科学规划、周密部署、精准施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六年来,按照全域规划、全产业链开发、全政策链支持的思路,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有机、融合发展”的理念,累计投入1亿多元,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实施意见》《朔州市创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实施方案》,分年度制定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特别是专门研究出台了促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措施,市财政拿出1653万元,专门对品牌创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和扩大销售进行奖补,推进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往深里走、实里做。2019年,农业农村部在我市召开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现场观摩会,与会领导、专家和代表对我市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经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参观了山阴县的万亩黄花梁有机旱作农业基地。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重点打造了8个省级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18个市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市实施有机旱作农业面积380万亩。山阴县通过“八化”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建设,全县谷子种植面积由2017年的4万多亩增加到目前的8万多亩。平均单产由以前的400多斤增加到800多斤,谷子价格由以前的每斤1.5元提高到2.3-3.5元。培育了鑫霏农业、惠牧源等小米加工企业,打造了百汇农珍、雁门香、塞外火山土等小米品牌,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新兴产业。

三是创新科技支撑。以良种为龙头,加快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聘请了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省农业农村厅等专家教授38位,统筹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本地土“专家”和专家团队1200多名,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精准培育农牧业科技示范主体1500多个,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集成推广了一批抗旱良种、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结合的抗旱新技术、新模式,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绿色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有机旱作封闭示范区为重点,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和朔州市共建了谷子、燕麦、绿豆、玉米、苜蓿6个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吸纳市内外专家成立农业标准委员会,指导修改完善20多项符合朔州实际的有机旱作技术地方标准,形成有机旱作技术标准体系。

五是加快品牌认证。积极开展农产品认证、培育、推介等行动,“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172个,圳品15个,获得平鲁红山荞麦、怀仁绿豆、山阴谷子、朔州杂粮4个“国”字头品牌。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40%。同时,规范认证程序,严格证后监管,“三品一标”跟踪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下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指示重要讲话,不断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创新科技,大力实施“特”“优”战略,推进全市有机旱作农业“3410”规划落地落实,努力蹚出一条“农牧循环,融合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新路。

“3”,就是三区施治,在西北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燕麦、藜麦、荞麦、豆类、马铃薯、胡麻、油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在东南盆地区通过粮草轮作、粮菜轮作等,创新耕作制度,重点发展牧草、饲料、高粱、谷子、瓜菜等高产高效种植;在城郊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瓜果等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打造不同类型城郊有机旱作农业经济圈。

“4”,就是通过3-5年的努力,初步建成100万亩杂粮、100万亩经济作物、100万亩优质牧草、100万亩优质乳猪料饲用玉米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

“10”,即有机旱作农业十大工程。一是耕地质量提升工程。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改土培肥并生,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将藏粮于地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农水集约增效工程。工程节水、设施节水、农艺节水相结合,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智能灌溉,推进农水集约利用。三是旱作良种选育工程。引进推广一批抗旱良种有机旱作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四是农技集成创新工程。深挖传统农耕文明精华,加快技术集成创新,实现藏粮于技。五是农机配套融合工程。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推进农作物耕、种、管、收、储全程机械化。六是绿色循环发展工程。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农业试点示范。七是保护性耕作工程,开展耕地轮作试点项目、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八是品牌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三品”认证建设,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40%以上。九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培育发展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向基地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十是信息化工程,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可追溯信息系统。

按照“3410”规划和有机旱作农业“十大工程”建设,将重点在黄花梁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开展试验、示范、科研和成果转化,将基地打造成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标杆,纵深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感谢您对市政府农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