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1.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减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和救灾能力数据库,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客观认识全市各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2.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保护工程。

继续实施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资源培育、湿地保护、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等工程,加强水、气、土壤和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推进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建设用地、农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实施部分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3.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七度以上地区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进行加固,其中以居民小区、大中小学校舍、医院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大坝、重要军事设施为重点进行抗震加固,提高抗震防灾能力。稳步推进老城棚户区改造工作,持续开展城市老旧小区房屋改造和农村住房抗震改造工作。

4.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持续推进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病险水库、水闸、淤地坝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防洪抗旱调度工程建设等,充分发挥水利设施在防汛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抗旱水源建设,提升重点旱区抗旱水源保障能力。开展堤防、排水管网、蓄滞场所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推进增雨防雹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升增雨防雹作业的精准化、科学化和安全化水平,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完成恢河朔城区段河道治理、平鲁区长城水库除险加固、怀仁市大峪河山洪沟治理、镇子梁水库除险加固、黄水河(山阴、应县)河道治理、浑河(怀仁市、应县)河道治理等工程。

5.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

全面推进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完成怀仁市黎寨村地质灾害搬迁治理。

6.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

统筹指挥协调各类信息资源、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形成应急救援一盘棋格局,提升应急指挥效率。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调度会商、应急决策、远程视频指挥、应急保障等。持续推进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通信骨干网建设,实现统一高效、立体覆盖的应急指挥系统,推动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

7.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进一步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建设。配合省自然资源厅开展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隐患识别与遥感监测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林火视频监控工程。开展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维护。升级部分地面区域自动站,增补建设自动气象站。继续推进朔州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积极推进平鲁区、应县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在省率先实现一县一台全覆盖。积极探索一市多网”“一县多台建设,争取在5年内全部实现。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从2021年起,分3年完成评价。完善朔州市地震监测预警中心功能,将全市地震监测、预警数据全部汇总并纳入省网,建成全省一流中心台站。

8.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

加强应急指挥通信、智能无人应急救援、生命探测仪、破拆救生等先进科技装备推广应用与配备,提高各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快推动机器人等装备产业发展。

9.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程。

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扎实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引领带动基层主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推动基层一线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战场。开展专家技术服务进社区活动,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继续做好已命名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整改提升工作,提升创建质量。十四五时期,全市力争创建6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二)提升本质安全能力

10.安全生产预防能力提升工程。

在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和监测预警等全过程本质安全能力提升行动。以危险工艺本质安全提升与自动化改造、安全防护距离达标改造、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为重点,建设化工园区风险评估与分级管控云平台,推进化工园区示范建设。开展煤矿瓦斯、水害、火灾等重大灾害综合治理。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工程,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生产监管平台。

11.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工程。

在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换岗示范建设,建成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和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全市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矿井基本实现智能化。以先进装备和信息化融合应用为重点,开展智慧矿山、智慧化工园区等风险防范试点。

(三)提升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12.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积极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办公驻勤区、应急救援队伍实训区、救灾物资装备储备区、应急培训区、应急演练模拟区、基地综合管理区等项目建设,力争建成一座集物资储备、应急培训、应急演练、队伍实训等一体化的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

13.山西省晋北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在中煤平朔集团危化应急救援基地基础上,建设山西省晋北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主要服务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等晋北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

14.综合性消防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实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装备现代化工程,配齐配强灭火和应急救援通用装备,补齐泥石流、洪涝、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救援装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装备,加强指挥通信车、移动指挥终端及单兵可穿戴设备配置,升级个人防护装备,构建适应灾种、品类齐全、功能完备、高效集成的现代化装备体系。强化消防救援战勤物资装备建设。

15.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

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针对救援指战员年龄老化、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力争用3年时间逐年从退伍军人和相关处置灾害专业的大学生中增补100名战斗员,充实人员力量,增强援救能力,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

16.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工程

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及天然气、隧道施工、公用事业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灾害事故专业、快速应急处置能力。到2025年,力争完成怀仁、晋北两支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组建工作。每个县(市、区)至少保证有1支50人以上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争取在朔城区、右玉县设立2个国家森林消防救援队驻防基地。积极探索建立我市地震和地质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军地专用地震救援专业训练场,加强日常训练,切实提升救援能力和水平。

(四)提升综合支撑能力

17.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大带宽空天地一体化的应急指挥专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健全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提升重要业务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系统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灾情管理、政务管理和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等功能。深度应用应急管理部统一建设的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信息系统。市县按需购置通信保障车辆,确保指挥救援通信传输高效稳定。加强森林草原火场通信和机动通信系统建设,建设集超短波、短波、卫星等多种通信手段为一体的机动通信系统,提升火场区域组网能力,满足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需要。搭建与各级指挥中心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传输通道,保障信息畅通。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消防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平台,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企业动态数据,实现快速响应。建设完善消防实战指挥平台,建立健全实战指挥体系,全面建成应用一体化、跨部门跨区域实战指挥系统。

18.气象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干旱、暴雨、高温、低温冷冻、风雹、雪灾和雷电等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情评估业务平台,实现气象灾害对全市各行各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影响的评估;推进全市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两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立监测预报、应急救援和保障服务等综合能力为一体的专业队伍,配备事故短临天气预报、实时监测和救援现场服务等专业装备。

19.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城市重大建设工程、交通基础设施等隐患治理,建立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防洪排涝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和安全风险综合管理系统,构建城市安全智慧大脑。加强农村公路、隧道隐患整治,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按照国家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消防救援站点,配备人员、车辆、器材、装备。开展企业专职消防队、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标准化创建。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老旧小区、地下工程、油库、加油加气站等重点场所消防系统改造,打通消防车通道、楼内疏散通道等生命通道,新建市政道路同步建设市政消防供水设施。县级政府合理规划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利用符合条件的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设立符合相关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必需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

20.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建设基层社区应急救援示范队伍,开展基层应急管理站(所)、社区微型消防站达标创建。为基层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常用应急救援装备和个体防护装备,推广应用应急管理智慧终端。推进基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开展农村应急广播使用人员培训和信息发布演练。建设完善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交通不便或灾害风险等级高的乡镇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点(库),形成多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实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示范工程,引导家庭合理储备必要的应急安全防护物资,提升家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